浅谈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波 时间:2010-08-14
  摘要:为了办好新世纪的,加速教育化的进程,就必须摒弃传统的落后观念,树立现代的平等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精心设计主体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也能够不断的加强、融洽、增进师生关系。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生;师德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集
  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直接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作为21世纪的现代教育,摒弃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奴化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呼唤
  
  师生关系同一定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联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种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会发生质的变化。为了办好新世纪的教育,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得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高度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而且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应该是树立现代的平等观念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
  
  二、创立现代的师生关系需要更新观念
  
  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有的奴化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更新观念,从而创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有意识的人,具有“主体性”。他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智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等方面是学生发展的内因。他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或学习的机器。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要推行主体性教育,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积极意愿和合理要求,尊重和信任学生的主体设想和原创性,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创造轻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2、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感到快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本人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必须做好“五个引导”:
  (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安排学习的计划,为自主学习制定方向。
  (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对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计划进行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改进的策略,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以促进目标的实现。
  (5).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三、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的主渠道,应定位在育人的高度,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的教育过程,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全面。在组织和设计主体活动时,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各方面的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点,让学生在主动在参与中得到有效训练。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1、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加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具备优良的素质。一位老师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进行教学,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严整刚毅的志向与力量,这样通过自己的品行为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当中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影响,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师生关系。
  
  2、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而融洽师生关系
  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而然的会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这样他便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赢得学生的欢迎与尊敬,进而才会出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这个教师没有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3、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增强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了解学生方面,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出发来了解学生,并能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教材内容方面,使教材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教材。只有这样他才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进而获得学生的敬爱,师生关系也因此增强。
  
  4、良好的师德能提高教师的素养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闪光的哲理、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这些不仅使学生更加喜爱上他的课,而且增添了学生对他的敬慕,进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合。
  
  5、良好的师德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进而稳固师生关系
  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的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良好的师德,不仅促进教师提高了各方面的素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师生关系。
  总之,师生关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递与获取,而且还包括思(下转268页)(上接267页)想感情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相互信赖关系,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爱护与尊重的关系,是平等对话者之间互动互学、相互协调、相互欣赏到共识的关系。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是整个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不断促进这一主题进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