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构建和谐班集体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一、用爱推动全体同学进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源于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师爱,才会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活泼、爱动,因此在课堂上除了灵活的授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信任、喜欢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老师对他们态度的好坏,他们是非常清楚的一清二楚。当有学生生病发烧时,轻轻的地走到孩子的面前,摸摸额头,试一试是否还发烧,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哪有不喜欢老师的呢?所以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努力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喜欢、信赖的人,才能在师生之间建起和谐的关系,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家不可能都一样优秀,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我了如下三点:
1.“偏爱”后进生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崇拜。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后进生扬长避短。比如有的同学上课精力很难集中,总是有如坐针毡的感觉;有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完不成作业。有时甚至记不住留了什么作业。于是对于这样的同学,在课堂上就要对他们多留意,发现他们溜了号,就提问一下。并且教他们将每天留的作业记在本子上,还不时的地在班上表扬他们的优点和小进步。如“今天的作业做得不错”,“很有礼貌”,“团结同学”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故意设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成绩稍差的同学来回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如果一个学生连续回答不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种失败体验必将伤害他的自尊,从而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1]。也就是说,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2]。
2.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爱,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甚至袒护。但小的缺点如不及时改正就会成为大的隐患。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比如不爱劳动,在家里骄横跋扈,不尊重父母等等。对这些学生,不该宠着他们、迁就他们。要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优等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秀,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秀,心胸要宽广,要孝敬、体贴父母,尊重他人。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有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对其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潜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是一个班级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缺少关注的他们往往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因此始终徘徊在班级的中游。要知道,是他们构成了班级的大部分,他们是班集体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提高意味着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实际上他们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也同样希望老师的重视。对这类学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要使他们相信,其实他们很优秀,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努力,所以不可能都成为第一名,只
要再加把劲肯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劲头定会有所提高。
二、用爱加强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爱心不仅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上,还体现在班级管理上。为了管理好班级,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1.以身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敬的人,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3]。教师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积极影响、教育和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任何奖励都不可能代替的力量。比如,小孩子之间闹一点小矛盾是常有的事,为了缓和矛盾,就得让孩子们学会宽容,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于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也做到对学生宽容。很多时侯,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方法,就可能毁了一个人。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可以抹掉学生心灵上的阴影,一个宽容的眼神可以缓解学生身上的压力,一个宽容的动作可以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也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宽容的教师更能培养出宽容的学生,更容易营造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往往关系到他今后的一生。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完美的形象。其人格应该是高尚的,其学识应是渊博的,其灵魂应是纯洁的,其工作应是一丝不苟的。 2.培养班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
班集体的建设不能光靠班主任,必须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提高班干部独立工作的能力。小干部们由于年龄小,在工作初期,多数放不开胆子,这个时候就要亲自指导和督促,教给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然后慢慢由一个导演变成旁观者。由扶着班干部走路,到放手让他们自己走路。即使有时做的不够,也不责备,只是细心的指导,甚至要经常表扬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小干部是班集体的骨干,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引起全班学生的注目。只有通过激励小干部在各个方面做表率,起模范带头作用,并采用适当时机大力表扬小干部,使他们在班级中树立很高的威信,才能使学生信服,小干部在班级的工作才会更顺利地开展。
3.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建设人人有义务,班级荣誉个个有责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理想境界不是管,而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作为班级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可以让更多的甚至是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条件,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各负其责,有负责班级全面工作的班长,负责卫生的生活委员,还有负责纪律的纪检委员等等。班干部每月轮换一次。每个月结束时,小干部要进行,说出优点和不足。然后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指出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这一制度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增强了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避免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局面的出现。
三、用爱与家长沟通,营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学生所受时间最早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孩子学校教育的效率。作为班主任要与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及时有效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教育的双赢。与学生家长取得良好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做到这一点同样少不了爱。这种爱体现在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上。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家长必须要真诚,要理智,要有耐心。尽量做到不向家长告状;不因学生的问题而埋怨、指责家长;不以任何方式挑起孩子与家长的不和;不将自己的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主动向家长报告孩子进步的消息,激发家长的培养热情。即使家长对我们(下转251页)(上接250页)不热情、不理解,我们仍要以一片真情去与他们沟通,团结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总之,爱是连结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纽带,是架起人们心灵世界、情感世界的桥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捷径。教学不能没有爱,正如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的“爱是人类最基本、最的情感,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只有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满怀爱心,才会营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
1. 张文新,2008,《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周雪梅,2009,希望学生比我强[J],《教育》(5):33-35.
3. 袁兆春,2008,《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下一篇:“小帮派”变“大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