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德治校
[关键词] 以德治校 高校管理 道德
[论文摘要] 本文以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以德治校”的重要性、主要标志,论述了以德治校”的设想,其目的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继而在2001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1〕(第B1版)它对于当前和今后国家的建设、发展与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德治国不仅使治国的思想理念与手段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也为我国在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发展技术文化的重要基地,理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树立以德治校的思想与理念,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为科教兴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以德治校的重要性
法是国家按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公民行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和准绳。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是公民之间不成文的一种约定和行为规范。可以看出, 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从不同的侧面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法律惩罚于事后,而道德规范(束缚)于事前。由于法律不能包罗万象,所以,它也有失效区和盲区。如有些事失德(或不尽情理)但不违法;而有些事违法,但并不失德。可见,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统一发挥作用。
法治即依法(宪法和法律)行事,采用强制手段来实现,它属于建设和政治文明。而德治是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与方式,〔2〕(第C4版)主要以说服、的形式来实现,它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所属范畴不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以法律等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具有权威性;后者,是靠社会舆论、榜样示范及规定来说服、劝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提高其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但没有强制性。由于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道德,道德又是法律的制定依据。所以,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方式和手段,两者的关系可喻之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3〕(第B1版)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紧密结合,这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客观,对高校的治理来说,更是如此。“以德治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科学、爱劳动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校风建设为落脚点,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普遍认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4〕(第3版)而“以法治校”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校,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可以看出,“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在表现形式、管理手段、管理范围等方面均有所区别。“以德治校”的前提是“以法治校”;“以法治校”又是“以德治校”的保证。它们既相辅相成又不能彼此代替。
学校要发展与稳定,要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既离不开法律,也离不开道德规范。实现“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的统一。只有把“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联系起来,共同发挥它们的约束作用,才是完整、科学的治校方略。只有始终坚持民主法制与道德教育齐头并进,道德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高校的管理才能真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所以说,以德治校是对依法治校的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构造人类高级知识体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宣传、教育、引导和启发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特性。我国高校担负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是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因此,我国高校历来把对人才的思想道德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说明,以德治校本身也是由我国高校的性质所决定的。
此外,道德素质制约和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形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将对学生的行为和道德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修养不足,忽略职业道德建设将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以德治校将有利于高校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职业道德、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培育优秀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学问、遵纪守法的公民。
道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之一,并为我们目前的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如果离开道德,就不能称之为先进的文化,它的发展必然迷失前进方向。以德治校,有利于高校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和繁荣先进文化,推动校风建设,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形象,为高校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道德是只无形的手,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之它在客观上可以起着引导人们坚定政治信念,调整各种利益行为,化解各种矛盾与问题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政治思潮、不良风气传入学校。由于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学校各种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不断出现。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也开始呈现多样化,法律观念也有些淡薄。在这种情况下,以德治校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重塑,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认识,消除不利因素,妥善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调整高校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使高校能在一个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健康发展。从而达到维护高校的稳定,增加高校内部凝聚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把以德治校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坚定不移地、自觉地加以实施。
二、以德治校的主要标志
首先,领导干部要高度自律并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水平。从实质上讲,以德治校中的“德”,摆在首位的是领导干部的“德”,即官德先于民德,才能有说服力。如果领导干部都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自觉地从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道德上加强自身建设,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清正廉洁和求实创新的形象,去影响大家,“厚德载物”,以德行政,达到“以德化民”的境界。反之,会对以德治校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广大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四有”人才,广大教师必须具备相应师德水平。师德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道德素质,而优秀的师德则集中代表了广大教师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是高校精神文明和道德修养的窗口。以德治校重在以德育人,如果广大教师自觉地做到以德修身,以德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道德的人格力量,那么,学生在耳濡目染了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风范、感受到了教师为人师表的思想境界之后,必将唤起道德良知,促进道德养成。这样,就可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第三,建立学校的职业道德体系。建立起一套符合高校特点和特色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职业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校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不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广大师生的客观要求。学校的管理、服务等部门应通过职业道德的建设,在工作上做到创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全心全意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
第四,学生应做到以德治学、以德修身。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自省、自重,这是学生在道德建设上应达到的一种境界。学生如果有了学德,必将转化为以德治学的行动;而有了好的品德,必将有助于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为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而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弘扬优良校风。校风即一个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沉积的、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理念、风范、传统和行为准则。它反映在干部的思想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工作者的工作作风上,是学校道德建设的缩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优良的校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是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扬光大优良的校风对以德治校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市场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与文化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某些消极现象也渗透到了学校。违背精神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好的校风已被一部分人所忽视,校风的作用也被淡化。对此,我们应有所警觉。学校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建立校风的教育、激励、引导、监督机制,开设校史教育课,举办校史展览等),长抓不懈,优良的校风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三、实施以德治校的设想
以德治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实施以德治校,教育是基础,重点在实践。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第一,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道德不会生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升道德水准,必须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的环节(如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个人价值、功利主义的强化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伴随而来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浮躁的学风等),普及社会主义道德知识,广泛、持久地进行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品质、道德规范、道德传统的宣传与教育,引导大家不断地树立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观,使高校每一位成员都能提高道德觉悟,根据不同层次的道德水准,共同升华人生境界。从而做到爱岗敬业,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淡泊名利,踏实做人,抵制浮躁风气,把维护道德、提高道德水平作为自觉的意识和本能的行为。
第二,积极营造有利于道德建设的舆论氛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新道德观的形成、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靠“软环境”的熏陶。现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各种社会思潮、文化观念迅速传播,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校内的一切传媒、文化教育场所都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传播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大力宣传高校先进人物的事迹和他们的道德风范。要注意将道德建设的各项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抵制和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传播。通过弘扬校园正气与主旋律,扬善弃恶,抵制各种歪理邪说,杜绝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为先进文化和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气氛和环境。
第三,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以德治校如果离开了广大教师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治校”是学校公共行政行为的实施,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提高他们“治校”的能力与行政水平。要通过政务公开、校务(系务)公开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真正拥有“治校”的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监督权。要进一步完善校、院、系、(所)领导班子的民主议事制度、联系基层和群众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把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真正落实到实处。
第四,要充分重视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道德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广大教师开展的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但是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群众自己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对道德修养、道德自律和道德养成的入脑、入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大力支持。道德讲究的是自律,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人格力量。道德教育历来重视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我学习,共同教育,把道德的内容变为自身的要求,这正是以德治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第五,积极开展有关道德建设问题的课题研究。道德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道德评价混乱、道德标准失范现象,首先要从确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入手,开展澄清善与恶、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荣与辱界限标准的研究,建立能够被全校师生所接受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的研究和符合高校性质与特点的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研究。
另外,要重点研究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建立道德建设监督与评价机制,以利于实现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道德的单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与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统一、领导干部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使受教育者真正体会到道德的价值与作用,提高道德水平。
〔1〕王 伟.论“以德治国”〔N〕.光明日报,2001-2-9.
〔2〕郝铁川.关于以德治国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1-6-2.
〔3〕高俊良.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N〕.光明日报,2001-4-24.
〔4〕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N〕.成都晚报,20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