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叔同人文资源 建设校本课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国健 时间:2010-08-14
  [摘要]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李叔同的人文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这是叔同实验小学实施优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应重视实践,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成长。
  [关键词] 叔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人文资源;李叔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1]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是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学贯中西且于书法、绘画、篆刻、、戏剧、诗词、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造诣的学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的多才多艺,他的伟大爱国精神,他的凡事认真的人格魅力等都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我校作为叔同实验小学,不断挖掘、开发李叔同人文资源中可供借鉴、吸收的资源,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契机。
  
  一、李叔同人文资源的内涵
  
  李叔同人文资源是指与李叔同相关的适用于我们学校、学生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整体优化的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资源,与李叔同相关的平湖文化名人等的人文资源。
  根据我校实际,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李叔同的人文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实施优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以“传承叔同精神、弘扬叔同文化内涵、开发学生内在潜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以《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编写为核心,在显性课程的开发中,构建了富有叔同人文底蕴的、潜移默化式对学生进行熏陶的隐性环境课程。
  (一)校本教材《 芳草碧连天 》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材的特点是面向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来开展学习,这是关键,否则,再精彩的校本教材也会遭遇“退市”。我们经过实践与讨论,初定了《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的篇章,从全面了解李叔同出发,编写了14个各不相同的章节。具体为:《书法家——李叔同》《画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音乐家——李叔同》《戏剧家——李叔同》《教育家——李叔同》《文学家——李叔同》《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国精神》《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名号》《名人眼中的李叔同》《缅怀大师——走进李叔同纪念馆》《走进叔同实验小学校园》。
  (二)提升资源,完善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以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目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整合学校的多种资源优势,挖掘教师潜力,培养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寻求专家指导、引领课程构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升资源,完善校本课程。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策略是:
  1.放眼整体——局部深化——整体优化
  我校校本课程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同时校本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具有整体性,教学课程设计具有整体化特征。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校本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组织主题活动。章节的实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活动,通过主题性突出的活动生成新问题与课题,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局部章节内容不断更新、改进、完善,拓展课程的内涵,促进教材、课程在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再优化、提升,如图1。
 
  2.核心目标——分层目标——拓展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还包括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的主线,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始终不能游离于这个核心。
  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细化到每一个不同的章节来实现,引领了每个章节的核心目标,同时,我们将章节的核心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分层目标。教材是一个范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我校的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层次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拓展,如表1。
 
  分层目标是通过每个章节中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的。分层目标在每个章节中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分层目标的设置要关注:
  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目标
  校本课程所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上必须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层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学习单元中包括普及层面的学习,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 如《画家——李叔同》有:参观李叔同艺术成就专版,了解、知道李叔同的绘画;选择自己喜欢的李叔同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与创作,我跟李叔同爷爷学绘画——点彩画自画像。
  在普及层面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等设置自主选择的专题性学习,如:选编李叔同美术作品集并设计一幅封面;编辑李叔同绘画作品小报;李叔同“雨夜楼藏画”的研究。
  这里既有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还有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而“雨夜楼藏画”等是带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性问题研究,是学生尝试以问题为核心的美术史研究。
  第二,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比如,我们在校本课程分层目标的提出、活动建议的制订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关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这就是在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注。
  3.初现文本——参与活动——提升文本
  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是一个文本生成的过程,包括初现文本的提升和转变。文本提升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围绕初现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文本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第一,初现文本——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初稿
  我校是以“叔同”命名的学校,全校老师和同学对于李叔同精神和人文资源具有较大的认同感。因此以此为主题开发校本教材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此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的动员会,鼓励老师根据整体的框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研究。音乐组的老师承担了李叔同音乐、戏剧的研究,美术组老师从李叔同绘画的早期代表作品研究到出家后笔力遒劲、线条流畅的观音像、罗汉画。有了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研究的气氛活跃,老师们通过资料查阅编写了《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绘画艺术》等10多个章节内容。   第二,实施文本——通过共同参与,在体验性教与学中实施文本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是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是参与、体验,这也是学生得以的基础。校本课程教学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只是依附于形式的热闹的走过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2]
  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是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样,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体验是成功编写、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初稿完成后,必须通过教学专题讨论活动、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互动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教材,从而达到丰富完善的目的。
  第三,提升文本——实践基础上的专家引领,有效互动与提升。
  师生的实践参与和专家引领都是校本课程提升的坚强后盾。我校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次主动邀请知名教授对教材的内容、史论等进行指导、考证,同时我们重视参与编写、教学的所有教师的体验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馈,这种多元互动增进了我们对教材设计的把握,加深了对教材编写和实践的深层思考。从《李叔同的》《李叔同的篆刻艺术》到《音乐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书名从《月满天心》到《芳草碧连天》,改变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主题篇章的名字和书名,而是校本课程文本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
  4.聚心评价——互动评价——统整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实践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的评价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就是校本课程教和学的评价,也就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这样,评价就是校本课程内容本身与实施的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教师参与教学的评价,家长、社会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都是指向校本课程内容与实施这个核心的,它是一种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的聚心评价。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 校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主要是一种互动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实现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的三维发展。
  第一,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的。我们主要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使校本课程的评价形式互动起来。
  第二,评价还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多元互动。
  如何评价校本课程的教和学,是优化课程结构、开展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我校从注重学生参与、关注智能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探索了对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评价,评价主要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活动、教学效果3个大板块进行。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评价主体需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我们鼓励社会、家长、政府部门、专业研究机构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各种方式的评价中。多元化的统整,使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全面、客观、公正,有更积极的意义。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后,我们将新闻和图片公布在校园网站上,宣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情况的同时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建议。《金山农民画》副主编、上海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朱平老师对校本课程《芳草碧连天》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网上给我们留言:“教材编得如此精美,内涵丰富,体例完备恰当,能起到“教”的作用。现在有许多挖掘地方资源人文资源的校本教材,把精力重点放在罗列史实上,而忽视了 “启发”“连想”“举一反三”之功效。你们编的教材对学生的启发很大,‘猜一猜’‘读一读’‘说一说’‘看一看’以及‘资料链接’等体例,很适合学生学习。”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重视“实践”,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成长。采用“实践——开发——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式开发模式,保证了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与不断发展。
  
  []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教育报,2001-07-27(2).
  [2] 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DB/OL].[2001- 03-23].http://www.gmw.cn/01gmrb/2001- 03/23/GB/03^18729^0^GMC4-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