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心灵导师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党红 时间:2010-08-15
摘要:心灵导师制是借鉴国外的导师制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是一种尊重的个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在我国目前高校体制中有它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必要性,同时也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灵导师;个性;导师制;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改革的新创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然而,它毕竟是一项新事物,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迅速且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机制优势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回避环境的威胁,努力形成自身特有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特色,从而建立竞争的战略优势。同时应该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去挖掘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提升竞争力,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创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师制简介 
导师制是世界著名大学牛津大学所创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多人认为导师制是牛津大学这所顶尖大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这也正是牛津大学之所以卓越之所在。几百年来,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备受推崇,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育人模式的样板。导师制是针对大学本科的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是其进行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本质。导师制的主要内容是:大学在培养本科生时,导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培养制度。这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导师在国外称TUTOR,导师是所选科目的学者,他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学生在开学期间每周至少到导师那里去谈话一次,这种谈话叫“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对学生成绩及品性负全责,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发展,还要关心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心理问题、品德问题等。在这里的导师很敬业,也比较辛苦。 
在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不是师道尊严,而是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学生和导师在一起,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这是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导师与学生有要好的私交,导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要相互了解,这样效果就会很好。所以,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 
关于导师制,林语堂先生也如此说道:“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得益于导师制度。”。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导师的指引和扶持下,从而避免了不顾学生学业及个性差异的“大班授课”的弊端。导师辅导时,信息量大,且讲究技巧,加之一对一的讨论,这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导师制的价值还在于导师能够掌握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得以解决。 
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行导师制的是研究生教育。但我们注意到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是重业务学习、轻思想。有教育学者声称: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称其为导师。此话是说得非常中肯的。调查中发现:认为导师“忙于教学科研,只注重专业教育的”共占调查对象的71%,而仅有2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既能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能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 这样的导师制是人为把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只重专业教育,而轻其他方面的教育。 
二、心灵导师制 
1、心灵导师制的提出 
何谓心灵导师制?是我们借鉴西方导师制的教育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所创立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古人常说:心者,道之主宰。家强调: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心家指出: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正由于一个人的心灵、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做好“个性学生”的转化工作也应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 
同时国际培训师上游老师也曾经说过:积极的心灵像太阳照到哪里亮,我们就会激活心灵的力量去达成所有的目标。当激励一个人的心灵的时候,心就活了,这时梦想就会展翅飞翔;心活了,目标就更明了;心活了,一切都活了。 
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灵导师就是洗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发现自我、找回力量,提升自信力,实现育人的目标。心灵导师具有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导师们具备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真诚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等人格魅力,对“个性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震撼力。通过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充满力量,同时还有可能受益一辈子。经过心灵导师的辅导之后,展现在“个性学生”面前的不再是云雾笼罩而是晴空万里。 
我们给心灵导师制下一个具体定义就是:每位导师都负责和一部分学生建立长期联系,对自己的受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最大限度的保证导师与学生的充分接触,把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责 
如何呵护、激活“个性学生”的心灵,如何打开心灵的大门,拿到开启学生心理的钥匙,心甘情愿的去接受导师的指点,为他们及时清扫心灵的垃圾,这正是心灵导师的职责所在。“心灵导师”要引导心灵,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开不利于他们心灵“健康发育”的绳索。有时我们对于一些学生的工作,说到底是“育心”,不能停留在统一的说教上面,而要深入到学生个性心理层面。爱每一位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为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我们可能要“额外”付出很多,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有时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导师与受导学生是亲情化的关系。我们的导师是有亲切感的。人与人之间越有亲切感,心理距离就越贴近,心理就越相容。如果导师平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学生感到导师既是严师又是挚友,彼此没有心理隔阂,亲密无间,可以在一种非常和谐、愉快、充满信任的氛围中得到教育和指导,其效果远比在一种消极、对立的情绪中说教好得多。同时导师对学生是充满爱的。导师对学生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关怀,不失时机的消除他们心灵上的障碍,打开他们心灵的窗口。 
在心灵导师制下,我们对个体加以格外关注。在这种模式下,要关注个体的生活,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把接受教育、加强个人修养作为自己生存、生活的形式,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个体人生。在往常的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要面对数十甚至数百名的学生,教育方式和内容是面对的大多数,对个别的疏漏是在所难免的。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减少,而对心理上的需求却逐渐增加。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家境都较好,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的物质帮助就减少,而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增加。况且我们的教育不是以知识教育为目的,而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意志、观念、态度等内在的问题。而心灵导师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心理上的关怀,因为对学生的德育离不开其“心理地基”,必须因材施教。 当所有的学生都有教师目光的关照和心灵的抚慰时,学生就会减少更多的迷惘,看到更明媚的阳光和更美好的前程,心灵充满活力。当这些学生的心灵被洗涤之后,就有一种豁然开朗和醒悟的清新感觉。 
3、独立学院实施心灵导师制的可能性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而我们重点辅导的对象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存在惰性、存在心理困惑、自制力较差、行为产生偏差、厌学等情况的同学。对于他们加强基础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受教育的影响不同,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必须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境较好,不少学生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动手能力强,思想较活跃,善于交际,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性较高。他们的性格有自主性较强,但自制力较弱的一面。有时他们较自信,但有时会产生“二级学院的学生就只有二流水平”的想法,缺少拼搏的勇气和毅力。可以看出这一特殊的群体“个性”是较突出的。因此老师有必要深入学生生活,成为其生活实践的组成部分和主导部分。 
对于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特别困难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记得某位老师说过:只要能把一名差生转化好,哪怕花再多的精力也都是值得的。 
三、建立“心灵导师制”的必要性 
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又不能忽视课堂以外的工作;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优势发展,又要加强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心灵导师制是一种新的培养方式。笔者认为是必要的。 
独立学院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启了教育大众化教育的一扇门。但我们看到在降分录取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东西。我们看到教育的质和量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合理地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上面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例如辅导员的配置,有些学校远离教育部有关文件所要求达到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辅导员工作事物繁杂,涉及行政、党建、团委、教学等多方位的内容。加上独立学院的学生比一本、二本的学生的思想、行为更为复杂,终日只能被动的处理一些小事,而较少主动的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案,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 
第二, 做学生思想工作只局限到个别部门或个人,如学工部或辅导员。这样的局面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这样由于时间和精力的缘故,往往是力不从心,也不能对于每位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接触和关心,无法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无法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的一些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为此,这种心灵沟通的缺失也成了桎梏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 
第三,一些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在知识和年龄上缺少优势,从而在学生面前威信不够。有些辅导员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知识不熟悉,没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就业与考研的指导方面等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样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不能对他们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 
这种学生教育管理的主渠道的突出局限性就是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这种只靠学校单一的部门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从心上也可说明关注个体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有关心理学教材中就提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得翁效应”。它常被用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特别关注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果, 这种教育效果不仅仅指智力发展,对学生的其它方面的发展也有如此效应。 
四.实施心灵导师制的意义及成效 
在心灵导师的真诚帮助下,许多学生解除了心灵的疑惑,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自信,提高了成才的自觉性。如果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能有一位专业水平高而且人生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做指导,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一位受导学生如是说:在大学学习期间,一对一的导师制,是我最兴奋的经历,一位领导叫出我的名字,我感到十分光荣。这是我学习生涯中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也将是我一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当然是导师制的伟大之处,使学生产生成才欲望,体验学习的激情。 
在期未中有95%的学生成绩有较大的进步,有90%以上的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纠正。当然,心灵导师制工作并非只是针对学习上落后的学生。每个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挫折和烦恼,我们实施心灵导师制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发展全面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我们也应避免其沦落为“导差”或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