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储兰芬 时间:2010-08-15
摘要:本文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视界下就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对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发问, 变“无意”为“有心”。从“演讲”走向“教练”。引领自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等三方面作了一一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课堂教法, 

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的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自主”即主动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让学生把人生、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呢?, 
一、设疑发问, 变“无意”为“有心”。 
托尔斯泰曾讲过:“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感情支配力量远远胜于理智控制能力,可以说,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大脑机器的运转。为了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科,在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以激起他们酷爱语文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机,引发智慧的灵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但是,教师要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的去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二、主体责任,变“讲演”走向“教练”。 
我国传统的“教学相长”的理论精髓启示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强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对话交流,相互促进。当代的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吸收,教学的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交流的机会,而再关键教师导航走向,即从“演讲”走向“教练”。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突出教师的点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本人认为:一要构建新的教学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教训,让课堂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二要构建新的学生观——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引领的主人;应注重学生的智慧和活力,关心学生的理想和情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隐藏着潜能,预见每个学生都可造就,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三要按照建构主义理论,重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重点落实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平台,采用教学先进手段方法,使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要得到充分保障;在情感沟通中知识共享、“碰撞”与共振。屏弃师者主宰课堂“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如在教《〈论语〉六则》一文时,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没有先让学生识记生字词、正音和写法,而是播放配乐朗诵教学带,并放映几组有关孔子及其传道画像的教学投影片,让学生形象性的去感受孔子的“严而不厉、威而不猛”,多种感官的配合使用,使学生仿佛亲身聆听孔子的教诲似的,个个思维敏捷,积极参与。使学生进入“乐之”的境界。以此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家黄克剑所言:“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 
三、引领自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课堂上让让学生敢说、肯说,成为课堂上演说的主人,关键的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 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改变单调乏味的“独白式”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倡导多元的学习见解,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具体操作可采取: 
(1)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 
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读书如走路,提前教给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挖掘深层含义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中心句、过渡句、句等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文本阐发评价的方法。学生每接触一个新文本,首先给学生留足读书时间,通过“脑”读、求异、推演、引申等方法,让学生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下来。 
(2)合作讨论,答疑点拨,解决问题。 
在现代社会里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合作的素材,营造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能力。其方法可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讨论交流,解决疑难,交流心得。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第一步遇到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部分稍难的,部分解决不了的,老师也不必匆匆上阵,越俎代庖,最好把问题移交给别组或全班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要记住,老师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 
(3)回读文本,鉴赏批判,阐释拓展。 
语文课堂应当界定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让每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看到文章的题目,想一想:文章的题目让你想到了什么?再看文章的目录、简介图片等,想一想,这篇幅文章讲的是什么? 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多地尝试到成功感,有利于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培养。随着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必然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一全新的台阶,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在信息接受的障碍完全解除后,老师要让学生再回读一下文本。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关注文章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完整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回读中学生往往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不轻信、不盲从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阐释拓展。或者让学生品评一下文本的思想内容、技巧,提高其鉴赏和审美能力;或者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打好基础”。在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究。我们坚信有自信和探索干劲,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资料: 
1、黄本朝《自主、和谐、发展、创新》2002年第四期《中学语文》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