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的思想内核——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发展意义
【摘要】跟西方国家相比,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孔子当时虽然不懂得公共关系学之名,但是就《论语》所记载的内容来看,他在运用传播、舆论控制、塑造自身形象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文章主要以“和为贵”为切入点,用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发展意义。
【关键词】和为贵;公共关系学;思想内核
一、中国古代公共关系与“和为贵”
确切一点地讲,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萌芽是从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在当时社会,由于国家分裂,各种势力不断重新组合,造成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氛围,这在客观上为各种思潮的发端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各种思想、言论的冲撞与吸收,终于造就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此外,在那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自觉的公共关系意识和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孔子在《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同现代公关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基本相一致。当然,这些自觉的公共关系意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这种意识很分散,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只是公共关系的萌芽活动。虽然是处在萌芽时期,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和为贵”的说法,在今天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人类社会与之间等。
《论语》中有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就是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历来“和”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提出的这个观点是很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在当时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中国文化是在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心理风习重情谊、人际关系重团结的原则下构架起来的。“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当然,“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退让。求“和”,应理解为追求和睦、和平、和谐,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着“和”的旗号,做着与“和”背离的事。“和”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和为贵,便是当我们错误地责怪了别人时,向别人诚挚地道歉;也是当别人被我们错怪时允许他们据理力争。这也是“和”,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孔子的“礼之用”在这里也显得更加其珍贵。
二、“和”内涵的拓展
“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万邦之和等等。这种观念,对中国社会的许多领域的相互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 崇尚和谐的修身之道
中国文化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强调“三纲”、“八目”。(《礼记·大学》)“八目”之中,“修身”是根本。前三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修身之道,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修身中的养生之道,讲究的是“身心之和”以及和于天地之气的“天人之和”。人的七情六欲,讲究的是“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
(二) 追求和谐的齐家之道
中国文化,格外重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重要性。齐家之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道,讲究的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在中国从民间到皇家,都很重视家庭生活中的夫妻之和。
(三) 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
生财之道,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商业或的经营,在上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然而,在指导思想上则以追求买卖双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儒家文化讲究“君子生财取之有道”,而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义之财。
(四) 以和为贵的交际之道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之道,讲究的是“和为贵”。伦理之道,讲究的是君臣之和、父子之和、兄弟之和。与国之道,讲究的是“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由于的原因,国家有大小强弱之分。要做到“协和万邦”,就要处理好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关系问题。《老子·六十一章》曰:“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信于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也可以取信于大国。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能够相互谦让、互相信任,各国之间就可以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否则,谁都不得安宁。
明清时期,公共关系思想开始进入商业活动中。如酒店门口悬挂的写着“酒”的旗帜,店铺门上的“百年老店”招牌,人们经商活动中遵循的“和气生财”准则,都是公共关系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到了这一时期,人们甚至还有了朦胧的形象意识,已经懂得良好的企业(店铺)名称对顾客的正面影响。民国初年,钱彭寿把他研究字号命名的心得写成一首七律诗:
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和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这56个字迎合了人们追求吉祥美好的愿望,也反映了古代人的公共关系意识。
三、“和为贵”思想的意义
国学大师张岱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谈论到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一是人与“天人合一”;一是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合作,优点是认识到了人与人的互助关系。他试举出四个基本观点,(1)生生日新;(2)以气为本;(3)理在事中;(4)以和为贵。其中(4)“以和为贵”,和谐是中国与西方哲学所共同赞扬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和的观念起源很早。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他解释和的含义说:“以他平他之谓和”,即认为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价值是必须肯定的。
《将相和》的故事在我国深入人心。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所昭示的是“先国家之危而后私仇”的精神,在一定的意义上诠释了“和为贵”的儒家“和合”思想。有很多启示和现实意义:首先,要正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层次性,清醒地意识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引起人际矛盾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人们在名誉、地位、身份诸方面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使人们相互攀比,由此导致不和。对待群体内的矛盾冲突,一定要考虑后果,主动化解,决不能意气用事;其次,和合精神来自于容人之量,高层人物更要有容人之量。这个“量”指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固然与人的修养有关,更与人的眼界和责任意识有关;再次,和合精神作为化解群体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则,这样的氛围,需要大家来营造。我们不怕有矛盾,有矛盾而能诚心化解,不就是和合精神吗?最后,要团结合作,实践和合精神,周围从属性的因素也不可忽视。要形成团结合作的和合局面,有些从属性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和为贵”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方面有:“和气生财”;家庭方面有:“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军事方面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外交方面有“和平共处”等。“和”包涵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和解、和气、和缓、和睦、和好、和悦、和善等。中国人有关“和”的成语也不胜枚举,如: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光同尘、和衷共济等。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处世理念,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和的追求与向往。而所有这些论述,都可精练、浓缩为“和为贵”三个字。“和为贵”思想在今天依然非常宝贵,我们今天提出建设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为贵”思想在今天的发扬光大。
传统的东方文化是以注重与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乐为特征的,“和为贵”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崇尚和谐是其理想追求。然而,它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个人的需求、利益和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近西方文化和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使东方文化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但西方文化由于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片面近求发展而丧失和谐导致了其精神和文化的危机。正确的抉择必然是在现代民主、法制与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把强调个人、创新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同突出集体、稳定与和谐为特征的东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来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和谐。这是文化的全球一体化倾向。
【】
[1]张岱年,方克立等.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 中华书局,1980.
[3]张文. “和”——儒学的最高境界[M]. 中国哲学史,1997,4.
[4] 段俊平. 试论孔子的公共关系思想. 昭通师范高等专校学报[J]. 2002,(1).
[5] 杨洪璋等. 中国传统公共关系初探[M].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1.
[6]司马迁. 史记[M]. 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6.
[7]卫庶. 张岱年谈正确对待民族的文化传统[N]. 人民日报,1999.
[8]邱伟光. 公共关系学原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