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向青 时间:2010-08-15

      【摘要】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高职学生社会公德面对的问题令人担忧,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以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关键词】社会公德;高职学生;问题及对策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所以称为社会公德,是因为它是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高职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的挑战,他们肩负的任务,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都决定了他们在意志力,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但现实中,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为此思考了对策。
  一、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面对的问题
  问题之一就是一些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在食堂就餐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怪叫;不尊重教师劳动,上课说话、睡觉,学习不认真,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题;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自己的桌椅很干净,教师的讲桌却一层粉笔沫。
  问题之二就是相当的学生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学生将穿背心、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有的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认为这是个性张扬;有的认为在宿舍内违章用电属于个人自由;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
  问题之三就是一部分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感,社会公益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尽管他们明白是非道理,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仅凭个人意志行事,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需要,甚至学校纪律的要求。有的学生偷偷抽烟、酗酒,出口不逊,甚至打骂同学,不听教师劝告,影响很坏。
  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视。有相当多的学生对社会公德教育不以为然,只想多学点专业技术,找个好工作,工资高点儿,生活好点儿。而不知道就业的竞争实为做人的竞争,要先做人后做事。因为,现在知名用人,已从过去的对技术和能力的严格要求,逐步向良好品质和习惯发展。不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准则,不懂得如何做人,就难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难以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而承担起赋予他们的重任。 
  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的转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意识还未形成有影响的约束力
  市场经济下应当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公德,如:诚实守信、平等博爱、至上、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全球观念等,还未占据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形成有影响的约束力。市场经济弱化道德的消极影响已初见端倪:享乐主义泛滥,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被扭曲,世界上的道德标准好像在金钱与物质拷打下,没有了是与非,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美与丑的区别。
  (二)学校教育在认识、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失误
  认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初步定型可塑性不大,大学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从事道德教育,从而出现削减课程,少开课时等现象,此为认识上的失误;不少学校或老师常常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社会公德理想目标要求空洞说教,缺乏道德实践对基础文明规范教育和引导,或者由于起点过高不切实际,教育效果不佳,此为内容上的误区;教育过程中硬性注入现象比较普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力、个性和内在需求,忽视了塑造、激发学生创造性,结果导致了德育教育功能的削弱,此为方法上的误区。
  (三)家庭教育导向的偏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普通的工人或农民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家长,在感受生活艰难的同时,希望孩子做个强人,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不断灌输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自身人格不够健全,他们给子女施加了负面的示范作用。在当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数量,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家庭教育失当的高职学生难以被同学接受,他们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甚至恶意报复,导致人格缺陷的恶性循环。
  (四)高职学生社会角色、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具有特殊性
  高职学生是高考分层作用的产物,是四流、五流的学生,他们是应试的失利者,大学毕业后就业和谋生的前景,使他们与上流社会,精英阶层分离,高职学生对自己社会的角色满意度不高,幸福感不强,特别是在初入高校时期。
  高职学生多数认知能力和水平不高,其实践能力也不高。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对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表现出憎恶、忧虑的情感倾向,能够做到善恶分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往往降低对自身的要求标准,严于律他,疏于律己,忽视自己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行,出现了思想和行为严重剥离的现象,其道德实践能力明显低于其道德认知水平。

  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使他们有一定的挫折感,他们缺乏领袖意识和精英情怀,对自我、学校和社会的评价有偏低的倾向,对不道德和有损社会公德的言行多采取漠视和回避的态度,其道德情感不够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文明言行的出现和嚣张。
  三、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的对策
  (一)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共建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
  高职学生的道德建设离不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大环境。良好的道德环境离不开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对丑恶现象予以鞭挞,使其丑恶行径能改过自新;对崇高的行为予以褒奖和支持,使其发扬光大。树立道德榜样,就要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
  随着“八荣八耻”教育的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对高职学生进行的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鼓励高职学生积极投身于公德建设中去,担负起社会主人翁的责任。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道德互动,推动高职学生和全民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加强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社会公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建立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理论要结合实践。说服教育理要有耐心,要引起学生心理共鸣;行为训练要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体现出来;榜样示范要以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起可资效仿的对象。
  (三)发挥校园文化作用,构建立体的教育模式    
  文化是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要大力营造爱党、爱国、爱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和构建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我爱母亲河”环保活动、“三下乡”活动、义务导游、义务维修、义务讯诊等公益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感染,实现道德品质的升华。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坚持长期系统性,要建设安全、稳定、文明、整洁的校园,着重抓好教室、宿舍、食堂三个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勤奋读书的良好风气,养成遵守秩序、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要克服社会公德教育只是少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的观念,实施全员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立体的教育模式。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不断深化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坚定其意志品质
  在强化社会公德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提倡高职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正视自己的社会角色,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提升对自己的满意度,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必须严格管理,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校规校纪的同学要坚决予以批评教育,严肃处理,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使多数人受到教育,使不良行为得到收敛。
  我们要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丰富高职学生的公德观念,以确保其稳定性;使其善恶观念与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培养高职学生对美好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假恶丑现象的憎恶,以培养他们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
  任何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不会仅凭道德认识就能形成,也不只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坚定的道德意志的凝结。高职学生道德意志是日常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精神,是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信仰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高职学生要想克服道德践行中的各种困难,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规范,就必须加强道德实践,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坚持数年如一日,在为人民服务中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较强的道德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