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分化陷入的误区及管理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 燕 时间:2010-08-15

  【摘要】高校的分化是高等进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在高校分化过程中由于政府、社会、高校自身的原因,使得高校的分化陷入了某些误区。意识到并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的分类分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分化;误区;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其多样化包含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层次和形式。“一个国家大学体系只有呈现出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多样性的社会需要。”[1]高校的分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结果,是适应社会的内在要求,学生和家长需求的多样性及个别差异也都促进了高校的分化;同时,高校经过的发展已经具有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重职能,其职能的扩展也促成了高校的分化。在使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层分类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意识到并解决高校在分化过程中所陷入的种种误区已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分化陷入的误区及表现形式
  “分化,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2]影响高校分化的因素有许多,“伯顿·克拉克认为影响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势力有三个来源,即国家、市场和高校,三种势力的综合作用决定着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与变化,高校的趋同与分化决定于这三股力量平衡的结果”。[3]我国高校在分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中意识不到位所出现的偏差,高校对自身的发展模式、方向存在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对高校的分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陷入了某些误区,表现在:
       (一)政府思维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在我国,政府是高校最大的投资者,其对高校的影响力也是最为强大的。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以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姿态对高校的发展进行自主规划,而高校自身没有多少发言权。政府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性,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不是更多考虑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致性及自下而上的治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仍然过于具体和刚性,影响了学校的自主分化和自主发展。我国高校的管理是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政府为主导学校自主发展的阶段,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病还一直存在,关键就在于高校没有真正的自主权,政府每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又不“放权”给高校。另外,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分化不是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产生的,而是由政府的主导行为所决定。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刚一诞生时就被政府贴上了各种标签或者在各种评估中被强行定位,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同时,现行政策过分注重研究,导致向研究型大学倾斜等。
       (二)对高校的评估僵硬地使用单一的标准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评估过程与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最突出的就是分类评价和专业评价还没有建立起来,用一套指标体系和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学校。陈厚丰认为,中国高等学校在分类与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缺乏公认的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二、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职能不清;三、追求“大而全”、“升格热”的现象普遍存在;四、各类高等学校定位不明,办学目标趋同;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长期失调。[4]“政府在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时往往根据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定评估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排位的依据,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制定出不同的评估方案;在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时,研究型大学远远高于非研究型大学”。[3]
       (三)分化过程中出现了“趋同”
  在院校分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院校趋同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由于分化而造成趋同的现象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上世纪许多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都面临过这种情形。如“美国著名学者克拉克·克尔在谈到以高等学校职能分化为主题的“1960年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时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趋同现象在上个世纪60年代十分严重,有些州立学院想要成为羽毛丰满的研究型大学,有些社区学院想要成为四年制学院,并且像密执安州立大学这种学校已经从一所赠地学院和一所师范学院成功转型为研究型大学,更增强了许多学校升格的决心”。[5]美国高校现已分化为二年制社区学院、四年制大学和学院、研究密集型大学三个层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学校也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令人不安的是,众多高校兴起的更名以及升格运动,使得院校趋同现象也愈演愈烈。学校变学院学院变大学,专科升本科,普通升重点。高等专科学校不见了,专门性的学院不见了,代之以到处林立的大学。北京的学院路从前是名副其实,但现在全部升格为大学。越来越多的高校不安于现有的定位,都想朝着规模化、综合化、研究型发展,从而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这一现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分化造成的校际贫富悬殊与歧视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从属于多个部门,存在着多重投入与多重管理的弊端。虽然国家财政是高校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但加上各个部门的投入,往往使得不同所属的高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某些高校,当其归属发生变化后,其待遇立刻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对其分化后的归属、层次、类别是非常看重的,这其中不乏有经济利益等利害关系。其实,高校的分化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普遍存在,其分化大多也是在竞争中形成的,而不是政府的刻意扶持或抑制。比如美国的“常春藤盟校”,现在仍然是美国最有名的几所大学之一。但是这些高校能保持名声靠的是自己“驻颜有术”,而不是靠政府的保护。要是有美国政府保护的话,也许就没有这些世界名校了,更不会产生像麻省理工这样的后起之秀。[6]又如,我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其目的是促进高校间的竞争,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就“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质而言,也是一种精英主义的体现。“从优点来说,是一种激励先进的积极措施;从缺点来说,是加大高校差距、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起到“扬优抑劣”的消极作用”。[7]如清华、北大每年都能获得几亿到十几亿的国家拨款,这是其它高校望尘莫及的。许多高校为了能进入“211工程”或“985工程”,使尽了浑身解数,有些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我们不禁要问:国家如此厚待的这些高校有几个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呢?我国高校到底距离世界一流有多远?如果按国内某些学者所言的按投入资金的数量来衡量是否是一流大学的话,我国应该不止这么少,但光是钱就能造就出一流大学吗?另外,在申请过程中,其中的贪污、浪费又有多严重呢?而且,重点高校在一定程度就是控制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招生、人才培养、资源获取等各个方面的特殊利益集团,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制度还在广大的民众心中造成了对其他高校的歧视,比如用人单位只招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等。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出现的高达2000多亿元贷款,许多高校陷入资不抵债的被动局面也与政府投入的不均衡不无干系。
  二、对高校进行合理分化的管理对策
  对高校进行合理分化符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元需求,它和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结构等紧密相连。对于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政府思维价值取向的转变、高校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国家资金投入的保障,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对高校的合理分化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

  (一)转变政府思维价值取向,加强法制建设,切实保障高校自主的权利
  政府的思维价值取向关系到如何处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而言,要意识到: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从属上下级的关系,而且还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要赋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为高校的发展服务好。同时,法制法规的建设与健全以及明确政府的权与责,在保障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要的乃是转变政府思维价值取向,建设高等法治下的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8]法治的基本观念就是,权力的运用只能以为基础并处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必须有一些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来保障高校自主发展的权利。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法制历经一二百年的建设,已日臻完善,既有单行法规,又有高教基本法;既有部门法典,又有宪法;既有国家法规又有地方法令;既有立法,又有法规监督,再加上高教主管部门的行政条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法律体制。近年来,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的发展,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但还不够。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使高校在分化的过程中,能够依照自己的特点、优势自我定位,充分发展。
  (二)建立高校多元评估体系,准确定位,合理分化
  高校的评估定位与对高校的如何分化往往是分不开的。目前,要对高校进行精确评估定位是很不容易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加强我国对高校评估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的评估系统比较全面,十分复杂。从范围上讲,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评估组织;从评估内容上讲,有专业评估和院校评估组织;从层次上讲,还有元评估组织,即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组织。因此,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系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结构,这就使得它在评估方面更加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同时,这种评估和认证制度为院校间的认可和学分互换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高等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转变,到了今天已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对高校自身而言,要知道自己所担当的角色,选择好自己的主要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政府部门而言,在对高校进行评估定位时,首先要从学校的特点、需要和本地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将自身的需要强加给学校,想让学校办成怎样就成怎样,要以学校的利益和发展作为首要的点。另外,在高校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利用市场经济的某些机制或手段对高校进行分化定位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对高校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注意绩效评估,既要注重公平,也要注重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才能在不同的起点上体现出公平的竞争,才能促进高校的合理分化。
  (三)在国家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方面,实行以钱养事而不是以钱养校,消除分化带来的贫富悬殊
  具体来说,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要有统一的渠道,进行合理分配,而不再是“谁家的孩子谁来养”,应按各高校的教学任务、科研项目和成果等来进行资金投入。我国占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是属于国家的,站在国家的角度讲,对它们都应该“一视同仁”,只有门类、专业之分,而不应有地位之不同。在关于高等教育拨款的问题上,国际上流行的趋势是实行基金会。如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一流大学,其资金的投入都是进入学校基金会,实行董事会管理,对学校资金的筹集与管理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实行基金会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高校基金应分为普通基金和专项基金。普通基金包括一般基建费和事业费等,专项基金用于高校重点项目和学科建设等专项用途。第二,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议设立中央、省、地区三级教育基金会,实行基金会向高校拨款的机制。第三,确立基金分配的具体方式,建立监控和反馈系统,掌握运作周期。
  (四)以政策引导高校的分化,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促进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在我国,教育部属高校、省属高校、高职等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在政策制定时一般无法体现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意见,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政策只关注某类大学利益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应吸纳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意见。另外,不同时期的政策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各种类型院校平等对待的政策未必是好的政策,尤其在国家教育投入有限的条件下,有重点地资助实际上是明智之举。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类型的分化,出现了一些同一类型高等学校民间协作组织,如重点大学理工协作组、中小型院校协作组等。这类组织虽然是松散的民间机构,但是如果在政策制定中能够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关心的问题,无疑会增强政策制定的全面性和性。对各高校来说,也应积极加强与同一类型学校的交流和协作,研讨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咨询依据。
  总之,高校的分化是高等教育在向着分层分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是政府、社会、高校三方综合(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44页)作用所造成的。正确引导高校分层分类发展,避免陷入各种误区,才能使高等教育系统朝着多元化方向和整个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
       [1]柯文进.大学办学定位如何走出误区[J].高等教育参考,2006(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丁宇.高等院校的趋同与分化[J].当代教育,2006(6).
       [4]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总是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赵婷婷.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的分化与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5-7-15.
       [6]王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问题及出路[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3).
       [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