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中合作学习现象分析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5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在学习内容或技能、态度、方法上富有意义的个人交往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分离彼此的思想和观点。但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组织、操作不当,产生了一些低效现象,并非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现状一: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现状二:滥用合作,收效甚微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程度如何,每堂课必让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Pair work)、小组(Group work)或讨论(Discussion),像这种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表面上看似很热闹,但仔细观察学生并无多大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现状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往往是自由发言或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几个学生,而另外一些学生或是做忠实听众,或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长此以往,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
  现状四: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现状五:重学生小组活动,轻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下达了小组活动的任务之后则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
  现状六:教师评价不全面,学生积极性相对减弱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对个体的评价相对较少,千万的结果是个体积极性相对减弱,缺乏教师的期望。
  二、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
  1、学生准备不充分
  问题一出现,有的同学在没有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
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内容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2、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
  有的学生有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这种因心理障碍制约学习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口头交际形式出现的合作学习中表现明显。为此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失败而处于情绪低谷时,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地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
  3、教师布置任务时不够清楚
  小组合作学习前,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样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
  4、老师在学生角色分配上指导不够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分工不明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二个“积极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而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分地让学习困难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这样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和要求,往往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他们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教师时间的掌控不够
  教师有时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等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许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或缺乏深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容易失去兴趣。 
  三、解决对策
  对大部初中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
  1、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合作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配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间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2、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
  合作学习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它说明小组成员还需搜集更多的资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所的内容,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判断等。
  3、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和技巧
  合作技巧对于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和技巧。如:通过黑板报、班级公约等形式强调合作技巧的重要性;设计适当的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合作的练习机会;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引导他们自我反省并适时改进。
  4、重视合作学习的分组指导
  教师在混合编组时,应兼顾学生学习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异质性,从而实现可合作性。所谓异质就是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同时,要指定活动小组的组长,其他同学也要有自己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
  5、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心角度讲,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年龄期,再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若天天仅仅是单调重复,学生对其兴趣也会慢慢减退,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那些毫无新意、毫无创造、常年机械重复教材内容的教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更不用说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了。那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魅力来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兴趣激发而突破课本的约束,涉取更广博的知识呢?课堂像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已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正是所谓“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设问法、角色表演法、竟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给学生
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一但有了激情,他们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激发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英语的信心。总之,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6、设计合理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应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前所述,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更不能简单化,从而抹煞学生合作的兴趣,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应该以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为标准。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
  7、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必须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同时达到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做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评价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类: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②要求各小组定期评价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和功能发挥的程度;③要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处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要使它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仍有赖于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以减少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