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摘 要:质量是高等的生命线。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大力推进其观念和机制的创新。以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的质量观,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的内涵,明确其主要内容即教学工作的各要素管理、各环节管理和教学技术管理。同时通过评价、激励与监督的机制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能。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机制;创新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一、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问题。对标准的看法,其实就是质量观问题。
质量观与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比如,持专才教育观,就会用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持精英人才观,就会产出以学术性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诸如此类。面向新世纪,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树立全面质量观。所谓全面质量观,有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哪一层次,哪一类型和哪一形式,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总目的的要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质量观的核心是使所有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素质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质量观的主要含义。另一方面,全面质量观不仅指教育结果,即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全面发展,而且也指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的优化配置和协调有序。全面质量包括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即办学质量。
树立多元质量观。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随着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财富的迅速增长,生产过程分工的加快,新兴部门的不断出现。其结果,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对人才质量规格、人才结构多样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众化在量上的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观念、入学标准、培养目标、结构、学位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质量不再是同一平面的东西,而是立体的。它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直接联系。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可能相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那种用学术性的标准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标准,或者以本科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专科教育质量标准的观念,都是片面的。因此,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观念,这有助于实现各不相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高等教育在各自的结构、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当然,质量标准和规格的多样化,不是不要质量。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等学校,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这种标准和要求,归根到底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它对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需要的促进程度。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是最为根本的,办学质量应该在满足培养目标质量的前提下体现自身的发展要求,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质量,片面强调规模与速度的发展和大而全、小而全式的发展。在本层次和科类或专业领域,街量教育是否具有质量,当然要考虑人才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是否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保证,衡量教育质量是否提高,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纵向比较看质量发展,即现有的总体办学条件和生均办学条件以及人才素质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横向比较,看本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同层次和同科类院校中所处的位置,看本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等。
在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中,除了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外,还应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结构。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程度,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上,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与学风: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当然还必须凭借于优化的课程和设备手段。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当然要求每个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及。但教师群体内的优势互补互促,集体教风的形成也是影响因素。
1.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等;
2.本课程教师梯队结构的优化程度;
3.教学研究,科研学术活动氛围及成果;
4.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教师间教学、科研交流协作、优势互补互促及效能的发挥、放大程度。
(二)学生素质及学风
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成才的程度。教的质量、管理的效能、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学质量是无法提高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要靠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靠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学生素质主要包涵以下内容:
1.学业基础。一是主要科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二是综合的文化基础要素;三是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状况。
2.思想品德基础。包括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等。
3.心理品质。包括思维品质,记忆力、想象力、兴趣爱好等。
4.身体素质,要有健康的体魄,尤其是要有所学专业所需或关系密切的良好的生理素质,如符合各专业有关的身高、视力、水平的要求。
5.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群体意识。
二、教学质量管理内涵的创新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首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得到发展,也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员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再次,教学质量管理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过程主要是招生、计划、教学、教学辅助四个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
(一)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
这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横向结构,其内容是对教学质量要素各个方面进行基础建设、深化改革及发展提高的过程。这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内容和学校办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依据和载体。我们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好教学质量要素的建设改革、发展与提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
这是教学工作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重要方面,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和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建设工作:
(1)制定并执行教研室工作条例,认真开展教研室的组织制度建设,推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2)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有关规定文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
(3)制订学科课程规划,抓好学科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的优化。
(4)制订教材建设规划,着力组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5)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制订优秀教学成果立项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优秀教学成果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持久深入地发展。
(6)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建设,附属工厂、附属、附属实验中小学建设及校外见习基地的建设。
2.学生学业质量管理
(1)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能集中体现学科先进水平的精粹的必修课及大量的适应社会要求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选修课供学生修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尤其是抓好文科的社会调查和理科的实验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自学钻研的良好治学品格。
(3)结合国情、区情、校情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核环节,把好教学质量考核关。
3.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教务管理工作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协调并优化教与学关系的良性循环,优质高效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当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条件、手段与方法)三要素基本具备之后,如何将这些要求继续完善和优化,并使教学各要素及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协调组织,并顺利开展,就要靠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了。
上述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既是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将教学改革的措施寓于这些管理常规之中,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实践──研究──创新的品格,才能使教学不断改进、提高,学生学有所得,管理工作在管理探索实践中不断上水平,创出新成果。
(二)教学进程各环节(阶段)的管理
在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规范地实施管理过程四个主要环节,即:制订计划──运转调控──检测评估──提高。这四个环节,主要存在于较大周期的活动单元和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活动单元中。其中,特别要抓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动力,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性、规范性、程序性都很强的工作系统,包括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专业水平评价直至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等一套完整的系统。一般说来,由于评价功能和作用,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既考虑到现状评价──评优的需要,也考虑到合理评价,以评促建的需要,因而采取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和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动力机制,具有教学主体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双重效能。
(三)教学技术管理
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管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硬件)的购置及管理,教学技术人员的配置、使用、管理及业务培训,技术教育(软件)的编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总原则是,遵循技术教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合理配置设备、人才及教材,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教育设备的功用,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创新
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要通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创新,改变以往教学质量仅仅靠被督促检查的局面。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机制的创新
一个质量监控体系如果没有一定的参与面,就难以体现监控的效果。为此,在评价机制上,以校级重点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参加评优为基础,实行综合性评优和单项评优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面和积极性。有些学校全学期进行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采取自愿报名,学院推荐、督导组推荐、教学管理人员推荐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参评入选,最终评选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教师讲课水平达到评价标准,就予以评选确认。这种“不设比例,不限总量”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有的学校还明确,凡是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的,其主讲教师必须全面参与全校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为鼓励任课教师个性创新和单项突破,学校在综合评选优秀主讲教师的同时,也设立了优秀教案和优秀试卷等单项评选。
特别要注重评优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评优课作为一种手段,应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评价观念。以往在评优活动中,评委们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反映。这种评价就容易导致教师将备课精力投入到准备“表演”上。要改变这一现状,评优课的评价观念就应当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优质课上的讲课能力,应该是看其能否为学生的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应当从促进主体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优秀教师应起的作用。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
应将课堂评价延伸到课外。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仅靠教师在一堂课上的表现显然是片面的。在以往的评优活动中,评委们所听、所看、所评的内容都局限于一节课。用一节课的表现来对某个教师的教学质量下定论,容易造成评优活动的导向发生偏差。因此,评优活动除了听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课外的评价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习惯养成等等。
2.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做的工作,如给学生的评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
3.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教学研究成果、自制的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在平时对教育工作付出的劳动,取得的成绩才最具说服力。
评优应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应当改变以往专家评委说了算的评价方式,由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应强调优质课评价过程的研究性,把评价与探讨相结合,给听课者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使优质课的产生过程,变成教师与专家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过程,变为激发教育智慧的促动过程,变为教育家成长的促进过程。
(二)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的创新
考核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思路,即考核要看教师的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的考核,可以采取专职督导组成员专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观摩课教师点评、校教学指导委员听课测评、外聘专家听课测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保证考评成绩的客观、公正。专职督导组成员由学校聘任的各主要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各种教学评优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对于申报参评优秀主讲的教师,校督导组在一学期内要组织多位专家对该教师随机跟踪听课并评分。在学生问卷监控方面,为确保学生评价的客观,教务部门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每班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份数要做到男、女学生,好、中、差学生均衡。在外聘专家测评方面,每学期学校特别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进行听课调研。对于申报优秀主讲教师的课程,校外专家要重点听课,并按照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评分,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狠抓日常教学工作,注重在每个环节上精益求精。
此外,我们还可以作一个新的尝试,即努力探讨把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应用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随着加入WTO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教育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的学校教育管理只有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而教育质量认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途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认证体系为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我国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性广的认证体系标准,因此,将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
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科、质量认证机构开始联合攻关,以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质量认证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新的研究,这个研究应该包含这些内容: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内容;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施原则及步骤;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方法;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个案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制订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认证工作。这样制订出来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将是一个可以适用于我国不同地区教育领域的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并将其引入教育质量管理领域,必将为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和平台。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评价尺度,巩固已有教育成果,而且对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的创新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要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激发教师更大的劳动热情,使那些工作较差的人,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有助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当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出来后,就明确将优秀主讲教师的待遇与教学质量挂钩,打破教学工作的“平均主义”和“职称铁饭碗”的旧作法。应体现教学质量高,教师付出的劳动多,价值就应该不一样。我们不但要把奖励与教学工作量考核挂起钩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奖励与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估挂起钩来,充分体现优劳优酬。
我们不但要对优质课程、优秀专业、优秀教材、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鼓励,而且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科研,大力奖励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注释:
[1]教育部高教司编:《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8—104页。
[2]黄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0页。
[3]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83页。
[4]张迎春、孙婷:《应反思评价环节》,《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19日,第4版。
[5]《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2日第3版。
[6]吴霓:《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应用于学校管理的探讨以《职教》,2002年第5期。
[7]《江泽民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00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