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越来越引起我校语文教师的重视与反思。聋生由于听觉障碍,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反差越来越大,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上,则表现为聋生难以识别语言文字的真正含义,更谈不上对文章的感悟与品味,从而导致聋生的语言积累极其贫乏。语文新课标确立了阅读在语文课中的重要地位,我组全体语文教师在学校科研课题的指引下,针对聋生现状,适时开展了组内研究课题“聋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就多媒体技术如何和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引导聋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阅读的本质是把“言”还原为“意”,这是一种复杂的言语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不是让聋生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言语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此。然而耳聋儿童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及语言的滞后,使其在阅读教学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依课文干巴巴的讲解,他们就很难进入课文的意境,就很难体会课文的情与理,难以形成意象。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形兼备的画面形象,展现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被赋予生命,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便会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使聋生阅读中的形象思维以意象形式展开,多媒体技术在此充当了加速聋生感知、激活聋生思维的作用,这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教学《企鹅》一课时,教者通过动画制作和录像剪辑让聋生仿佛置身于南极世界,在此基础上阅读学习课文,感受真切,学情活跃,思维顺畅,效果良好。又如在进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之前,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录像资料,先将聋生的注意力引到海底世界那丰富多彩的情境当中,然后再给出富有激励作用的引导语,如“刚才播放的海底世界的景象美吗?有一篇课文也写了这个景象,大家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老师相信你们通过阅读也能想像出海底世界的美”。这个导入过程不仅有效地把聋生的情绪拉回了课堂,而且对这节课的教学也起到了任务提示和基调确定的作用,同时,由于聋生有了感性认识,在阅读中就能较好的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的反映,进而真正学懂课文。
二、帮助聋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现行聋校语文阅读教材,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为聋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聋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聋生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识,帮助聋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句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聋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聋生不但获取了信息,而且开阔了视野,聋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又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根据聋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或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可以注重发挥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阅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出示大量的火烧云的图片,让聋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说话。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课,聋生不但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特别是聋生在课堂上获取了新的信息,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形成参与课堂学习的冲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三、带领聋生观察思考,提高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聋生大大增加看和读的机会,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带领聋生观察思考,全面提高阅读效率,提高聋生的整体素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秋天》一文时,教者带领聋生秋游时指导观察秋天的景色,并拍下大量的图片,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聋生在课堂上边学习有关描写秋天的阅读补充材料,边观看课件提供的画面说写句子,整堂课不但容量大,而且效率高,同时聋生还创设出许多新句子,达到了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孜孜追求的理想效果。再如《海滨小城》这一课,在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聋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聋生思维,让聋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能把课文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聋生的内心世界。
四、减少聋生阅读障碍,激起兴趣。
聋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材料的难度高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因不能理解而不愿去读,特别是更少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每学期的阅读量和阅读书目,这项任务对于聋生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再加上平时无法通过耳朵来接受外界语言刺激,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常常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越是这样越不愿主动去阅读,形成强烈的恶性循环。究其根源,还在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聋生的语言积累过于单调贫乏,难以完成自主阅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很好的降低教材的阅读难度,使聋生能很好的读通读懂课文,激起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随之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过渡到课外阅读,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石拱桥》一课时,分别以赵州桥、卢沟桥的实景为画面,再将各自的特点逐一以特写镜头推出,聋生对我国石拱桥的独特创造和光辉成就自能一目了然,铭记于心。在课堂教学的充分引导下,聋生还能饶有兴趣的在课外阅读研究介绍桥梁知识的其它文章。又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大多师生未见过景泰蓝的制作流程,有的甚至连景泰蓝这种工艺品也从未听说过,如果按常规教学,只能是“空对空”,大家一头雾水走过场便完事。但是倘若用多媒体课件把各道工序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化繁难为简明,变平淡呆板为形象生动,当然能够激起聋生的兴趣,他们也就能真正懂得一些知识。这既符合说明文教学的主旨,又能让聋生很好的完成阅读任务,教者再推荐相关文章带领聋生课后在网上阅读,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利用聋生视觉优势,突破难点。
我国古代大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聋生虽然耳朵听不见,但视觉功能往往胜过常人,借助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机展现出来,调动聋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聋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聋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聋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聋生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聋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字幕解说,让聋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聋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 再现出来,使聋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从聋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制作,激发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