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媛媛 时间:2010-08-15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研究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效率。本文从教育理论实践出发,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涵义及理论基础,论证了双主不能偏差的理论,对于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该文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建构“双主”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双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探讨

一、引言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化、虚拟化、个性化。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下运应而生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已成为专家、学者争议的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是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偏“主导”还是偏“主体”?双主教学模式是怎么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信息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两种模式的理论依据,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的范式。研究“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双主教学模式及理论基础

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其严重弊病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四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主体和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认知工具。这种模式是与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而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由于教学中主要通过人──机进行交互活动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索

(一)偏“主导”还是偏“主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做了以下这个实验。把教学班级分成两种:一种是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一种完全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教学。第一种我采用“一言堂”的方式,给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理论,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反映该课很枯燥无味。第二种我采用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利用网络的巨大知识资源来自学课程要求,完成情况不佳,知识系统不全面,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

(二)“一个也不能少”和“一个也不能偏差”

看来,无论是主导还是主体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偏差”。那么该怎么样做才能体现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优势呢?

我们以“搜集有关黄河”的有关内容,准备一篇环保小这一课题为例,看看双主教学模式是怎样实践的。

1.讲授本课知识点

向学生灌输本节课知识点“网上搜索”,向学生讲解搜索方法及技巧。

2.明确主题,布置任务

教师首先公布本课的学习任务: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关黄河的内容,为环保小准备素材。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3.搭建框架、进入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具体问题与“黄河”有关,如污染、断流、淤泥等。

4.独立探索

此时,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索任务。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息和决心。

5.协作学习

现今社会,很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搜集完信息,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这个过程也是在网上进行的,如为学生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区,学生在这个交流区内可自由地和任何对象实现对话,交流心得,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6.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还有其他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制作型课件,教师根据这一课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合作型的学习,学生也可依据这一课件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不管哪一种学习方式,都少不了双主的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主导和主体一样也不能少。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身的教学理论实践,对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做的一点探讨。当然,还有许多模式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学习。我们应充分运用这些教学模式,运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1997年

[2]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1988.10

[4]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

[5]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