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化学教学中为学生引进递进问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文芳 时间:2010-08-15

摘要:创新是素质理念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开放式教学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的适应时代的教学模式;针对中学的学生知识容量不是很大,思维跳跃层面不是很高的现状,在开放式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铺设递进式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递进问题,实效性

 

创新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即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和学习的空间不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教学方法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极力营造开放式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普通中学学生知识容量不是很大,思维跳跃的层面就不会太高,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中就会出现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找不到相关联系。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即达到掌握所需的时间和个别指导或重新学习的机会,把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特征联系起来,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消失, 95%的学生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质疑是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与现实相遇或发生冲突而产生新想法的思维活动,质疑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方式。在开放式教学为学生铺设递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铺设递进问题有助于实验中抽象过程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但实验中的抽象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到,或不能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推测得出结论,由于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容量不是很大,思维跳跃的层面不太高,对于实验中的抽象过程经常感到茫然、无法理解。引入递进式问题,可以为学生做适当的铺垫,以协助理解。如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Ⅰ教材中,第一单元引入了离子反应知识块,首先需要学生了解电解质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对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过程,普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感到抽象,根本不理解氯化钠在水溶液怎么会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无法相象此看不见的实验过程。针对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和对应的递进问题:

实验:

1.  固体氯化钠的导电性。

2.  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

递进问题:

 
 

通过上述递进式问题的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归纳出氯化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二、用于推测实验结果的引导

化学实验不仅是验证书本上已有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已有知识对即将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然后验证,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实验次数,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对于一个没有见过的实验进行结果推测时,没有任何切入点。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Ⅰ教材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中,氯元素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的元素。在学习氯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知识过程中,以氯气泄漏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氯气及其相关化合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氯气泄漏的现场,喷洒大量的水稀释空气中氯气的浓度,由此归纳出氯气溶于水,可是溶于水的氯气和水反应吗?教师提出了新问题:溶于水的氯气和水可能反应吗?如果氯气和水反应会生成什么?大部分普通中学的学生没有任何思路,一片茫然。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递进问题作为铺垫,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上述递进问题的铺设,普通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知识的基础上对反应产物进行一定的推测,在体验阶段成就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用于分析知识层面相差较高的习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纸笔测试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解答习题的技能。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一学生来说,了解了实验安全和操作常识之后,第一步就接触了一个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整个高中阶段会经常用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其相关是本模块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练习中经常会碰到运用一个公式的逻辑关系寻找不到答案的习题,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还没有能力进行衍生,我们可以在问题处理过程中引进递进式问题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下题:与32 g O2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H2O的质量是多少克?我们设计了如下递进式问题框图:

  
    

 

 通过上述递进式问题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养成自主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

 

学生学习是在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认知的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动学生思维,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由于知识的储存量相对不太大,思维跳跃的层面就不能太高,犹如不能一步上一层楼,递进式问题,就好像楼层中间的楼梯,对于不能一步跨上楼的普通学生,铺垫上适当的台阶,他们就可以自主地通过努力而收到应有的收获,将一个较大的成功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源源不断的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进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 陈大伟. “互动递进”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年第2 期

[3]. 相佃国,李振玉. 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2年9期

[4]. 姜孟,王小红. 运用递进性思想实施过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化学教学,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