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审美设计新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查有梁 时间:2010-08-17

摘要:从理解“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审美”这些概念入手,将它们“集成”起来,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的内涵。审美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固有要求。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课堂教学“成品”的审美设计;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非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审美设计

   Abstract: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teaching”,“classroom teaching”,“design”and“aesthetic”, w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intension of the aesthetic design on classroom teaching.Aesthetics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The aesthetic design o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develop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aesthetic design on the end produ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iscipline of arts, the discipline of non-arts and the wh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 aesthetic desi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要理解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先理解“教学”“课堂教学”“设计”这三个概念。

  “教学”通常定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大百科全书》就是这样定义的,并进一步指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生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1]这指出了教学中一定要关注:知识、能力、健康、品德。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从理论上奠定了班级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有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不同形式。但大多数班级教学都采用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在当代,课堂教学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了。狭义的课堂教学是指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位学生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广义的课堂教学,包括了广播电视大学的“直播课堂”,这种超越时空的课堂,常常是一两位教师,通过信息传播技术,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显然,我们应当广义地理解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写道:“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明确地指出教学是艺术。在“致意读者”中,他又再次强调“教学论(didactic)是指教学的艺术。”[2]

  在当代,“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成为一个争论题目,成为《国际百科全书》单列的一个条目。[3]有人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主要因为教学涉及人的情感和价值,大大超出了科学控制的范围。教学是人们献身于美的创造和唤起审美的乐趣为目的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用的、实用的艺术。然而,当认识到教学是有用的、实用的艺术时,就意味着教学也可以用科学方法去求得理解,教学应当有自己的科学基础,这就可以认为:教学也是科学。

  从夸美纽斯完成《大教学论》(1632年),300多年以来,教学是艺术得到普遍认同;教学是科学遭到不少人质疑。笔者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4]和《系统科学与教育》[5]两本书的前言中写道:“教育是科学,又是;教育是技术,又是艺术;不,教育是四者的综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子集”,教学又都是教育。因此,笔者上面这句话也可以特殊地说:“教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教学是技术,又是艺术;不,教学是四者的综合。”

  教学是科学。从教学的内容看,都是属于广义科学的范畴。广义的科学包括:思维科学、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上述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综合科学。从教学的方法看,都是要应用科学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等等。笔者认为,系统科学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基础。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就是试图较全面地论证教育是科学,也即是论证教学是科学。[6]教学是科学,尚需人们继续深入探究。

  教学是哲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之中。教学总有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要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的学科。教学中不可避免要联系世界观,还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教学是哲学。这似乎有点深奥,但十分明显。

  教学是技术。技术包含很多的意义。狭义的技术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以及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广义的技术,包括产品、知识、人员、组织、规章制度和社会结构。“互联网技术”“教育技术”都是在广义上理解的技术。教学当然有产品和人工制品:教材、教案、课件(主要指软件)、教具、学具等;教学还有特定的人员、组织、规章制度、社会结构等。教学要使用工具,从简单的粉笔加黑板,到复杂的多媒体。教学是技术,这要求教师的专业要具有一定的“技能”。

  教学是艺术。从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以来,教学是艺术,已获公认。艺术的基础是情感,艺术哲理是美学。教学的艺术,其基础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情感投入;教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要求“精气神”的统一。教学过程既有逻辑思想,又有形象思维。教学的美,“它体现着教学与美的统一、教的美与学的美的统一、教学的目的美与手段美的统一、教学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教学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教学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统一”。[7]教学是艺术,这是教学自身内在具备的。

  教学是科学,它有科学美;教学是哲学,它有理性美;教学是技术,它有技术美;教学是艺术,它有艺术美。教学是四者的综合,它有整合美、统一美。教学中的审美和立美是内在的。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探究”;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思辨”;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设计”;艺术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关键词是“鉴赏”。

  教学既然是科学、哲学、技术、艺术这四者的综合,那么,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就有四个关键词:科学“探究”、哲学“思辨”、技术“设计”、艺术“鉴赏”。

  对于教学的“四分法”理解,起源于孔子。《论语》中写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现在可以这样理解:“文”指文化知识,学习时重在逻辑;“行”指行为实践,学习时重在操作;“忠”指忠心对人,学习时重在情感;“信”指信约交际,学习时重在交往。

  现代教学论建立在现代心基础之上。现代心理学强调教学也是有四要素:“知、行、情、意”。这几乎与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一一对应。

  笔者应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思维模式,得出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可分为四大类:逻辑型、操作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交往型。[8]

  从上述思维模式分类的视角出发,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提出一种新的解读。认为在教学中要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9]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上述“四基”,决不是平均分配,而必须是: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重发展过程,有审美立美。

  “设计”这个词,关联着“技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一书中写道:“设计被许多人认为是技术开发中的核心的解决问题过程,设计对于技术的重要性,就像探索之于科学,阅读之于语言艺术一样。为了掌握设计过程,除了对实施设计方案以制造一个产品或系统这一过程应当熟悉之外,还需要获得进行一个设计所需要的认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0]

  课堂教学设计,是从“技术”的视角看课堂教学。教学是科学,教学中对“科学内容的设计”,其成品是“教材”的选择与组合;教学是哲学,应用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教学中的“逻辑结构与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其成品是“教案”和“课件”(软件)等;教学是技术,教师对教具、学具和情景的设计,有一系列成品;教学是艺术,在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教材设计之美、教案设计之美、课件设计之美、教具设计之美、学具设计之美、情景设计之美。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贯穿始终,是教学设计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对教学而言,审美设计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

  二、案例:和谐教学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视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品”之一。“设计”总是要针对“问题解决”。例如,什么叫“和谐教学”?一位教师应该掌握多少种教学模式?下面的设计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学校中,和谐教育的重点是和谐教学。适应、协调、促进发展,即和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即教学。什么是“和谐教学”呢?教师以“和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的发展”,即是“和谐教学”。

  什么是“和谐的方式”呢?笔者用四句通俗易记的话来概括:“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

  A.“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概念与原理等这些“基本知识”时,教师着重于“晓之以理”。

  B.“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示范实验与操作这些“基本技能”时,教师着重于“导之以行”。

  C.“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让学生在审美立美中提升境界,学会想象。体验情感与态度这些“基本态度”时,教师着重于“动之以情”。

  D.“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领悟过程与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时,教师着重于“传之以神”。

  教师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对应也有四种学习方式:“思考接受、活动探究、情感体验、合作交流。”

  a.“思考接受”,重在应用逻辑思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教师和教材的启发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时,要学会“思考接受”。

  b.“活动探究”,重在应用操作思维。动脑动手,尝试操作,在做中学,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时,要学会“活动探究”。

  c.“情感体验”,重在应用情感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要选择审美观点,在鉴赏中学会创新,发展个性。学生在掌握“基本态度”时,要学会“情感体验”。

  d.“合作交流”,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相互传播中,加深理解,能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又能外化表达给他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时,要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的内容无论何种学科,主要有四大内容:逻辑型的“基本知识”、操作型的“基本技能”、情感型的“基本态度”、交往型的“基本方法”。与此对应,人的思维模式主要分为:逻辑型、操作型、情感型、交往型,以及两两协调的组合型,较均衡发展的综合型。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显然四种都具有,只是比例不会相同,有长有短。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学生要“因材择学”,也要扬长避短或用长补短。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教学,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和谐发展”,即是德、智、体、美这四方面都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得到持续发展。

  现在,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和谐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多少种?答:有16种。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论述表述为一个“矩阵”(4×4):

 

 

 

     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A、B、C、D),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a、b、c、d),两两交叉结合起来,就构成16种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例如,Aa模式,即教师“晓之以理”,学生“思考接受”,简称“晓理—接受”模式。Aa模式是以Aa为主,其余Ab、Ac、Ad为辅。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好都有a、b、c、d。同理Ab模式是以Ab为主,其余Aa、Ac、Ad为辅。在一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有重点,也要兼顾A、B、C、D。以此类推,得到16种主次分明的和谐教学模式。这就是笔者对和谐教学的设计。

  在上述和谐教学设计中,笔者并没有直接写出审美设计,但审美贯穿始终。笔者想以此案例说明:“审美”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固有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和谐教学设计”就应当是“和谐教学的审美设计”。


 

 三、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更进一步说,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整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审美”考量。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审美”与“立美”。“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造美之实践。这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要求。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课堂教学的“成品”如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进行审美设计。(2)对人文类的学科,或简称为“艺术类学科”,例如,、美术、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对“艺术性”要求较高,审美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3)对非人文科学类的学科,或简称“非艺术类学科”,例如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类学科,在基础教学中,这些学科,主要是数学、物、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这些学科一般要求审美设计是渗透型、融入型。虽然“审美”并非是这些学科教学设计的“主旋律”,但是,审美设计得好,能强化学科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进行审美设计,使之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审美”虽然直接占用时间不多,但使课堂增色不少。(4)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进行审美设计。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是一项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百花齐放的研究课题。

  (一)课堂教学“成品”的审美设计

  工程设计是要制造产品或系统。同样,教学设计也是要制造“成品或系统”。这些“成品或系统”是:教材、教案、课件、教具、学具、情景等。这些“成品或系统”如果用来交换或出售,也就可以称为“产品或系统”。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审美设计。教师在备课时仅仅用一种教材是不够的,通常应有两三套同类教材,进行审美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70%左右要遵照现行教材,30%左右选择其他教材作灵活调整。这是接近“黄金分割”的审美比例。要主次分明,而且要优选。既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又不能完全抛开教材。

  ●教师要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笔者的经验是: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这些都是在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

  ●教师要对“课件”进行审美设计。课件是教案的一部分,通常指多媒体课件。课件是要展示给学生“视听”的内容,当然需要进行审美设计,如色彩搭配、字体大小、音乐陪衬、展示节奏等等,要有一系列的审美设计。课件的特征是:它是有目标的;它是基于特定要求的;它是有系统进行的;它是可反复进行的;它是具有创造性的。

  ●教师要对“教具”“学具”进行审美设计。教具既有以产品形式购买的教具,也有师生自制的教具。人手一份的教具,即成为了学具。对于教具、学具都有进行审美设计的必要。设计教具、学具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教具、学具应当具有简洁美、逻辑美、实用美。它们的目标单一,有助于解决问题。

  ●教师要对“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时,需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教学情景的设计显然有审美的问题,如,设计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吗?能使教学生动活泼吗?能使教学成为美的享受吗?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对教学情景进行审美设计,从而使上述问题很好地解决。教师就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去解决相应的各种问题。

  (二)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艺术教学之所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因为艺术教学是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音乐课总有“名曲欣赏”,美术课总有“名画欣赏”,文学课总有“名著欣赏”,等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有:模仿、探索、体验、合作。由于艺术教学的基础是“鉴赏”,因此,根据整合的观点,就应有以下艺术教学的四个基本教学模式:“鉴赏—模仿”模式、“鉴赏—探索”模式、“鉴赏—体验”模式、“鉴赏—合作”模式。可以把艺术课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原则和策略概括如下。

  ●“鉴赏—模仿”模式。模式特点:艺术鉴赏,形神模仿。教学原则:分科与整合统一。教学策略:展现立体的知识结构。

  ●“鉴赏—探索”模式。模式特点:鉴赏精品,探索创新。教学原则:审美与立美统一。教学策略:运用互动的操作训练。

  ●“鉴赏—体验”模式。模式特点:鉴赏体验,个性。教学原则:体验与认知统一。教学策略:鼓励多样的个性选择。

  ●“鉴赏—合作”模式。模式特点:合作鉴赏,交流传播。教学原则:互动与分享统一。教学策略:实施真实的社会传播。

  由于学校艺术教学包括丰富的内容,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曲艺、文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艺术、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社会现状,分别建构更加多样、更加具体的艺术教学的审美模式。

  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四大审美素质:其一,提高审美修养,乐于用全部智慧去发现美;其二,提高审美能力,乐于用灵巧双手去创造美;其三,提高审美态度,乐于用真情实意去体验美;其四,提高审美交往,乐于用诚实信誉去传播美。

  (三)非艺术类学科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

  顾颉主编的《中小学整合式》一书,提出了两种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操作模式:“模块型”的教学审美模式和“随机型”的教学审美模式。[11]

  “模块型”是指教学内容中具有典型的美育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在某一时段或某一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美育因素,集中地实施美育。它的主要环节包括:创设情景→审美感知→体验欣赏→立美建构。

  首先,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体和手段,创设富于审美性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兴趣;其次,在教师的点拨下,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和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感知;再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联想、想象等,深化对美的体验,形成对美的认知与欣赏;最后,将审美对象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创造美。这是一个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外化到内化,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

  在该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对应着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虚静→感物→会心→畅神。

  “随机型”是指教师在没有刻意设定审美目标和创设审美情境的情况下,随着教学进程的一步步深入,在某一时刻“顺其自然”地实施美育。也就是说,它可能是教师事前未曾预料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对于一个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有自觉的美育意识的教师来说,他能够捉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顺其自然、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到美感体验,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和创造美的冲动,以至情之所至,欲罢不能,富有灵感地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对应于模块型的学科美育,随机型学科美育可以对称地表述为: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情之所至→顿悟创造。同样,这对应着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的四个环节:无为→向善→动情→灵感。

  从艺术美三原理出发,笔者在《教育建模》一书中,研讨了五个审美教学模式: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圆融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12]这五个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可归入“渗透式”的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也可称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

  ●趣味模式的特点是:激发热情,愉快地学。学生认可的优秀老师,其中“教得很好,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到听讲是一种愉快,达到“如沐春风”的境地。

  趣味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引趣→激情→愉悦→如沐春风。

  ●形象模式的特点是:情境生动,形象地学。不仅学习语言需要进行情境教学,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也需要根据内容、对象,恰当地设置情境进行教学。

  形象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直观→配乐→诗歌→创设情境。

  ●圆融模式的特点是:诱导协作,圆融地学。在教学中,很有逻辑,这是圆融;进而又富于直觉,这是奇异。从教学过程看,需要在大量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培养直觉思维。因此,圆融模式是教学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模式。

  圆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诱导→共鸣→圆融→指点迷津。

  ●奇异模式的特点是:富于魅力,奇异地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就像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处,“啪”的一声:“请听下回分解!”大多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解开这个悬念,常常令人惊叹。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化。要有发展、有创新,独辟蹊径。

  奇异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悬念→惊叹→变换→独辟蹊径。

  ●幽默模式的特点是:机智风趣,幽默地学。笔者很同意董远骞在《教学的艺术》中的看法:“以学校的实际状况看,幽默不是多了,不是几秒钟到一两分钟的幽默挤了教学的时间,而是幽默太少。值得同情的是,学生还在没有幽默、没有愉悦的教学下做长久的挣扎。因此,应该向教师呼吁:不妨多一点幽默。”[13]笔者认为,在一堂课的讲课中,应该让学生有一两次喝彩。师生都学会幽默,这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幽默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诙谐→机敏→笑声→融洽气氛。

  上述五个审美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尚需要以具体案例来说明。笔者之所以称上述模式为“小模块型学科美育模式”,是因为其中每一个模式并不是作为“一节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渗透、插入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模块”,增加学科教学的艺术性;将审美真正自然地渗透、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用审美取代学科教学。

  (四)课堂教学的“整体”审美设计

  笔者建构的“审美—立美”教学模式,正是尝试从课堂教学的“整体”上,进行审美设计。[14]

  “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选择“审美观点”,确立“对立范畴”的转化及互补,实现“立美建构”。

  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建美之实践。“审美—立美”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是:从“审美视点”出发,经过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将对立范畴互补起来,进而达到“立美建构”。其中的一组“对立范畴”的转化,可以是“艺术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和谐→奇异,多样→统一;可以是“科学美”的范畴转化,例如,分析→综合,复杂→简单;可以是“艺术美”“科学美”两者融合的范畴转化,例如,发散→收敛,浅显→深奥。

  “审美视点”如何确定呢?整体地说,是从思维(科学)美、自然(科学)美、人文(科学)美、社会(科学)美、综合(科学)美中去选择。就一节课而言,大多选择一个“审美视点”来展开。

  “立美建构”如何实现呢?整体地说,是通过内容美、形式美、方法美、过程美、结构美来实现,就一节课而言,最后能有所创新,就是实现了“立美建构”。

  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必须要充分认识学生审美的心理过程。李如密教授提出:“教学美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心象、审美共鸣、审美回味等心理环节组成。”[15]对学生审美心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赵伶俐教授建构的美育综合课“审美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和各科通用的“审美化视点结构教授模式”等,[16]都是属于对课堂教学“整体”的审美设计。

 

 

  :

[1]国华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
[3]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九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114—115.
[4]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
[5]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
[6]查有梁.科学方法与教育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0,(1):79—98.
[7]李如密.教学美的意蕴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2):13—17.
[8]查有梁.论思维模式的分类及其应用[J].教育研究,2004,(1):49—54.
[9]查有梁.从思维模式看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15—20.
[10]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黄军英,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8.
[11]顾颉.中小学整合式美育[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2—83.
[1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106—107.
[13]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14]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13—114.
[15]李如密.教学美欣赏的心理过程[J].教育科学,2006,(10):8—10.
[16]赵伶俐.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原理[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