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因素的教育经济学剖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7
教育投入的绝对不足,使得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在增加,社会矛盾变得十分复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超出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达到了0.47。贫富差距不仅是公民经济收入的差距,更体现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有研究表明,在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占20%左右。社会收入的差距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最大因素。虽然最近几年,部分学校以改制为名高额收费,将教育成本转嫁到家长和考生身上,使得本应为大众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相对的不足表现为,除了教育的投入不足之外,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也不尽合理。
从以上数据看,在投资的结构上,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投资的分配比例上有明显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不足,其次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过大。从投资比例上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在各自层次上的比例又明显偏低,即表现为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重要,培养成本却要大得多的中职教育的教育投入明显不足,不足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七分之一。虽然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很大.但主要是本科以上学校的教育投资,特别是985学校和2211工程的学校的教育成本使得高职院校望尘莫及。 投入不足,“高职”教育的投入所占比重更低,2001年普通高等专科生均事业性经费为 7220元,职业技术学院生均事业性经费为6701元,尚不足本科院校的一半,有的省、市属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5000元,低于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水平。有的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靠收取高额学费来弥补教育投资的严重短缺,举步维艰。由于教育资源在分配上的不合理,造成了“高职”教育培养成本明显不够,有的“高职”院校仅能达到本科教育成本的50%至60%,甚至更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和学院办学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入学的积极性,也使本来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有着广阔就业前景的办学形式甚至小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种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和培养成本的严重不足,造成了社会上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人才结构不能适应的发展,理论研究设计人员偏多,而实用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偏少,社会出现丁丁程师找工作难.几十万年薪聘请高级技工的怪现象,人才结构呈现头重脚轻。教育成本的低廉,也造成了扩招之后办的是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却不能是最强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开始变得浮躁,学校开始出现市场化的苗头,社会上出现了人力资本的泡沫现象和人才的超前消费和高学历人才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最终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美同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都从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试图抢占高科技市场,发展知识经济。然而从德国和日本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历程上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均1000美元时期.都通过注重职业教育投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的腾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按合理的教育成本去培养教育学生,是解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根本途径。 三、如何解决学习型社会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经济社会将以“十倍的速度”在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是口新月异,原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先生曾经说过,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四年毕业时候,有50%知识是老化的了,如果十年不进行知识更新和再学习,你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老化的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可能比杨福家先生讲的还要快,因此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不学习将很快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学习型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使自己不断的理解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毅力,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世纪的发展。 纵观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职”,在学校的体制,上都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即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层次的“职业”人才培训)列入“高职”的范围。因此他们的“高职”可直通研究生教育.很好的解决了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国今天的“高职”发展给人—种感觉,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的“高职”,似乎只是指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很少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根本没有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阶段。家长和考生认为,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二流教育”.没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㈩现了尴尬的局面,国家和各个省市都在高喊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官方的“高职热”遇到了百姓的“冷”,许多地方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遭受冷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候,也遭受冷遇和歧视,被迫与中职学生甚至农民工争夺低端就业市场。 普高越来越热,中职越来越冷,高职形象不佳,不受家长和考生的欢迎,不应该将原因简单的理解为“百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不是能够简单的通过“正确引导”所能解决的.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首先应该在高职的管理体制卜和办学层次和结构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打通中职、高职专、本、研的立交桥,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只有在办学理念上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在课程的设置上以能力教育为本位,在培养目标上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教学方法上以精讲多练,工学结合,以“学、训、产、研”为教学改革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中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使得高职真正地兴旺发达起来。 四、注重国际视野的同时,如何解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注重国际视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是中国高等教育之通病,“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中国的高等教育,其价值趋向与其基本路径,乃舶来品的University,其意思是“各种学科的联合”,社会贤达和知名学者通过University对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进行传承,按照学科分类,进行组织、管理。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称为太学,主要是通过书院组织学习,“中国的书院组织,是以人为中心,往往一个大师以讲学行谊相号召,就有四方学者翕然从风,不但学问上有相当的研究,就是风气上也有无形的转移,如朱文公的白鹿洞,胡安定的湖州,都是一例……就是一个书院以少教者及少数学者为主体,这个书院的先生,都有旧时山长的资格,学问品行都为学生所敬服。而这些先生也对学校 (生)的求学、品行两个方面,直接负其指导陶熔的责任。”可见,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用了University的办学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对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中西化最彻底的,是欧洲高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力过程中的全面胜利。如果说University更注重的是“艺”或者说是“求学”的培养,中国的传统教育更加注重的“德”或者说是“做人”的教育,也孔子曾提出,学习的最高境界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弟子出则孝,入则弟,慎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可以从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认为做人的最高基础在求学,求学的最高旨趣在做人。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数量的增多,在校生规模扩大,使得高等教育出现了高分低能问题、多才寡德、求学与做人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了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教育投入不足,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加上教育的公平、效率关系处理欠妥,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学生也开始变得浮躁,一夜成功,成为很多学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追求。急功近利,市场化运作,也成为一些学校的办学思想,教书的同时,忘记了育人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何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何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何在?高等院校究竟是一个专业的证件考取机构还是一个教育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育人修身的殿堂?高等教育的某些缺失,并非归咎于University的全面胜利所带来的弊端.而是高等教育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不够。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取University的教学、管理和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精神之和,才能走出100多年的在教书和育人方面不能协调发展的误区,才会创新21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中国的“高职”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背景下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富民强国,是晚清以来,以康有为、蔡元培为代表的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的呼声。“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道出了职业教育对于强国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务院再次提出了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我国化、现代化建设。“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切实解决好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各个因素,才能够在全社会中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投资渠道和教育实践研究,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1)王前新,卢红学著.高等职业教育学,汕头大学出版社. [2]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科恩著.王玉昆、陈国良等译.教育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张振助著,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陈衡哲,任鸿隽著.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提议.现代评论.第2卷39起,]325年9月. [6]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六章.北京:古籍出版社, 1956年. [7]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8]陈平原著.大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9]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10]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