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训与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席小华 时间:2010-08-17

摘要: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对教师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的关注必不可少。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教师的抗逆能力普遍下降。对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需要关注教师心理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教师心理抗逆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将抗逆力的培养与教师培训制度相结合是一个重要议题。

 

关键词:抗逆力;经验学习法;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of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n the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s,teachers’resilience have  descended widely.Dur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resilience,special concerns need to be given to  teachers’sense of competence, sense of belongingness and sense of optimism.In this essay,the author expounds the theory concerning teachers’resilience, and also records the process of how to train teachers’resilience.

 

Key word:resilience;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method;sense of competence; sense of belongingness;sense of optimism

 

一、教师心理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环节

 

教师专业化问题是新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首先应关注者的丰富与完善。“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1]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既要着眼于对教师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的提升,也要强调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

 

教师整体素质的转变,首先应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因为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了教师如何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在现阶段我国教师群体心理抗逆能力普遍降低的。什么是心理抗逆力呢?抗逆力是一种相对能改变、能抵抗压力的能力──即使面临社会逆境依然能够坦然面对的能力。导致了教师抗逆力的降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面前需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近二十年以来我国的、、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分析社会的变化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问题,并努力通过教育的途径加以解决,这其中探索的艰难可想而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环节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教师需要时时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工作的压力再加上部分教师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逆境,直接导致了教师群体的种种心理危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直接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关注教师的心理危机及他们在社会的逆境中失去的心理抗逆能力,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不仅是良好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培养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重要元素

 

教师的心理抗逆能力包含众多元素,具体来讲由内在和外在的保护因素组成。 [2]内在的保护因素包括正面的个人形象、效能感、乐观的性格、幽默感、利他信念、良好的情绪管理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外在的保护因素则包括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及社区维持良好的关系的归属感。以上两种保护因素皆能帮助教师对抗及面对社会逆境。

 

在对教师抗逆力的培训中,首先应关注效能感(sense of competence)的建立,如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的订立,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等。效能感建立的过程不能停留在理念的灌输阶段,一定要兼顾知识、经历、转化三个层次,并着重强调经验学习法。可以尝试透过小组交流和生活中的模拟,将在培训中学习到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仅使教师可以面对模拟的逆境,同时也可以掌握知识和技巧,能够面对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种种逆境。

 

其次,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抗逆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支持系统──家庭、朋友、同事、学校、小组的辅导者等。失去抗逆力的教师往往是因为与社会支持系统失去联系才导致他们对教育失去信心。笔者在大量的个案中发现,很多教师往往是在和家庭关系疏离、和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疏离、和社区的关系疏离之后,才对教育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因此教师抗逆力培养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建立他们的归属感,归属感可以让教师知道身边仍有关怀自己的人,永远支持自己,永不放弃,给予自己参与的机会,就算一个人掉入困境和谷底,只要仍然有归属感,就不会走上绝望的道路。

 

最后是乐观感(sense of optimism)的重建。乐观感薄弱的人容易消极、悲观,陷入抑郁的状态中。陷入抑郁状态的人容易自我膨胀,对家庭、社区、国家的归属感下降,最终失去更高的人生目标。重建乐观感是培育抗逆力的重要一环,拥有乐观感的人,将不再认为逆境中没有出路,不再认为自己的明天完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或“命中注定”,会将逆境看成是暂时的、个别的和外在的,能够乐观和正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乐观感的建立可以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抗逆的能力。

 

三、培养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探索过程

 

教师心理抗逆力的形成受个人素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教师生活的家庭系统,教师工作的教育系统等都需要为教师抗逆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有些教师心理抗逆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辅导和帮助,促进教师心理抗逆能力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地尝试和探索。近年来笔者曾参与和主持一系列关于教师心理成长的培训,其中许多内容涉及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升教师心理抗逆力的培训通常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单位,依托社会的专业力量,即社会工作团体,来辅导实施。培训通常会利用“经验学习法”①来组织整个过程,即整个培训需要教师本人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荀子·儒效篇》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之于行而止矣。”先哲们主张有效的学习从经验而来,著名教育家杜威对这种学习模式加以整理,即:“经验+反省=学习”。 [3]

 

(一)教师归属感的培养途径

 

在培训的过程中,归属感的建立尤为重要。归属感包括教师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对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心理归属情感。归属感属于外在保护因素,教师如果可以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建立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关系,就会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可以坦然地面对,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

 

培养教师归属感的具体途径是教师团队的建立和凝练。在培训中,培训者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让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而每个活动的完成均需要小组成员的精诚合作和一致努力。团队凝练的任务是打破存在于教师间的坚冰,让他们能够以真我面对彼此,并成为相互支持的伙伴。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能靠培训者去说教,而必须使教师在活动中去体验。在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些活动的难度超出了教师个体的能力范围,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才可以完成;在有些活动中,每个教师个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其他教师的协助支持,在个体目标实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谢团队的鼓励和支持。在培训中,教师在收获快乐的同时更加信任自己的团队,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所在团队的安全和温暖,而这种安全和温暖正是他们战胜逆境的力量源泉。

 

然而事情并非到此就结束,教师在自己的团队形成归属感之后,培训者可以适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活动中,你经历的事件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在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对你未来工作的影响是什么?教师的反思使他们不仅找到了前进的力量,而且找到了影响学生的途径和技巧。

 

(二)教师效能感建立的途径

 

教师效能感的建立涉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形象等众多层面,所以培训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选取其中的几个案例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

 

在培训中,笔者曾带领教师们做一个称为“接纳真我”的活动。培训者给每个教师发五张红纸和五张白纸,让其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五个优点,而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五个缺点。接到指令后,许多教师沉默了。在活动中,教师在用心地完成习作的同时,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接下来培训者将教师每两人分为一组,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要求当说到优点时对方应给予鼓励,当说到缺点时,对方需要为谈话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即建议对方如何在缺点中发现自身的潜能,并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活动过后,教师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在心中树立了良好的自我形象,同时也更相信自己可以面对生活中种种逆境和挑战。

 

在移情于学生的环节,教师也感受颇深。有的教师曾这样回应道:“我一直认为脾气急燥是我的一个缺点,而同伴的回应则告诉我,‘许多脾气急燥的人对事业、对他人充满热情,同时脾气急的人对事物的反映能力很强,并希望我努力去发挥脾气急燥背后的优势和潜能,并以此去克服其负面影响 ’。同伴的回应让我受益很大,它除了让我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以外,也对我如何教育学生有很大启发,以前我从来没有试图从学生的缺点出发去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了如何去引导我的学生。”

 

〈案例二〉

 

在培训中,笔者还曾经带领教师们做过一个叫做“原生家庭”的习作(见表1)。在习作中,要求教师回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18岁以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人,然后写出对于这三个人物,最欣赏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欣赏他们的是什么。填完后培训者又引导教师写出通过以上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们又一次陷入了深思,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延伸到遥远的青少年时代,仔细地去搜索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回忆起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在之后的分享环节,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原来现在的我和与当初对我影响最大的亲人是如此的相像,我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缺点,我简直就是他们的影子啊!”发现了这些,教师们异常地高兴和兴奋,他们找到了自己所有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更客观地了解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表1  原生家庭

 

 

找到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培训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个习作,身为教师的你对未来的教育过程有哪些设想呢?教师们反映强烈,纷纷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原生家庭的习作让我看到了成人世界对孩子的深刻影响,我明白了,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学生需要成长,教师同样需要成长,想让学生成长,教师必须首先成长。”在这些回应中,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在这样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案例三〉

 

“另类镜子”(见表2)的考验让教师对自己的发现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在“另类镜子”的习作纸上,培训者请教师写出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的年龄和姓名,然后在纸下侧的左边写出这个孩子的优势、长处和有利条件,数目不受限制。而在纸的右边写出这个孩子的缺点、困难和不利处境,只允许写出四项。写完后培训教师发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们纷纷说对孩子缺点项目的描写太少了。接着培训者会进一步发问: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接收到更多的是左边的(优点)信息,还是右边的(缺点)信息?教师们回答:当然是右边的信息。接着培训者继续问: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经常接收的是左边的信息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他们经常接收的是右边的信息又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时此刻教师们都积极地回应说,强调正面的信息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

表2  另类镜子

 

 

其实培训者的用意是鼓励教师能够多运用正面的思维教育学生,将心比心。虽然教师懂得了这个道理,但是明白、认同是一回事,是否会应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教师本身大多不是在赞赏的文化中长大的,人从来都是处于忧患的意识与文化中。自幼长辈们都爱把我们互相比较,总是指出我们的不足去激励我们改进,以期学有成就。而对我们的优点则要谦虚,不要张扬。受这样的教育影响,教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自己,放过他人,包括自己的学生?培训者的任务是需要让教师明白,我们的自我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如此经年累月地积累下来,当中有父母的教育,个人成败得失的经验,旁人的评价,社会的标准,朋友的影响,等等。既然是从小受熏陶,要想改变谈何容易?心中虽然明白教育学生的要素是什么,然而教师拥有许多根深蒂固的信念,会轻易地将这些要素忘得一干二净。

 

培训者在培训中一步一步引领教师们明白,抛弃旧的观念从而接受新的观念,是一项需要反复进行的清洗过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自省能力,留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遣词用句,甚至说话的态度、语气、情绪反应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思自己言行举止背后的想法和观念。假如你发现内心藏着许多挑剔,何不逐步放下这些责备和批评,善待自己,培养正面乐观的取向,更积极地去鼓励学生。其实教师的抗逆力来自教师的体会和个人修养,与教师的性格、习惯、信念有很大关系。教师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一点,立志改变自己,多一些忍耐和谅解,慢慢坚持下去,就能够使自己日益变得丰富、完善和快乐,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向丰富、完善和快乐。

 

(三)教师乐观感的重建

 

教师乐观感的培养贯穿在教师效能感和归属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乐观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教师本人和周围群体对他的积极评价。培训者根据教师的能力状况确定游戏成功的标准,以确保每个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既充满挑战,需要努力付出,同时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标,获得肯定的自我内心评价。通常情况下,教师抗逆心理素质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历奇体验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理体验,在培训者和同伴们的鼓励下,教师会勇敢地去实现艰难的目标,当教师通过努力的付出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超越后,其心中收获的喜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教师的语言里,在教师轻松的表情里,培训者看到的是教师因自信而变得更加乐观。

 

其实教师的自信和乐观同样来源于与他们与周围群体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需有意识地构建一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小组环境,以帮助教师之间形成信任与支持的良好关系。比如在培训的最后阶段,培训者通常会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活动的名称是“背上优点和祝福”,即给每位教师的后背上贴上一张大纸,然后请教师相互写出对方的优点和你对他的祝福。对此活动教师们感觉既新鲜又兴奋,同时也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待到书写完毕,拿下同伴们对自己的优点评价和祝福时,往往会非常激动和兴奋,有的教师说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快乐经历,他们会细细地品味同伴对自己的支持和鼓励,并说同伴的鼓励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和自信,相信这些会帮助自己战胜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的艰难和阻力。

 

抗逆力是心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培养教师适应社会压力的理论工具。我国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因此运用抗逆力的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记录的就是其中的尝试和探索。然而笔者参与的大多数教师培训只是临时性或短期的,在这些培训中,教师的压力得到了暂时的减轻和释放,然而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师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如何将教师抗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长期的教师培训制度相结合是另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课题。

 

①外文曾这样引述经验学习法的内涵:“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Show me and I will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

 

 

[1]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3.

 

[2]〔香港〕蔡元云,等.炮制少年不倒翁──家庭抗逆手册[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4.4953.

 

[3]〔香港〕麦淑华,邓淑英.成长体验[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