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锐利,陈 敏,侯
时间:2010-08-17
摘 要:本文以对上海市高职院校职业工作的现状进行的调查为依据,分析上海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实施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高职院校;调查分析 近几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高校的关注和重视。上海市《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德[2005]X号)中指出:“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职业发展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职业发展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既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也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服务等活动。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应该具有更鲜明的指向性和目标性,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地位应该更为重要。那么,高职高专院校的有关人员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其现状到底如何,如何促进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开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查共设计6份问卷,问卷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适合校领导、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向30所高职高专院校发放了问卷,调查的学校类型既有公办高职院校、又有民办高职院校;学校层次既有本科院校,又有专科院校。向学生发放问卷1 300份,回收问卷980份,有效问卷938份。有效问卷情况如下:

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各个学校在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方面的指导思想、基本条件、建设实施、工作实绩、特色经验、社会声誉等。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辅以调查、媒介搜索、座谈会交流、电话访谈等。 分析方法主要采用EXCEL和SPSS(社会统计软件包)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既有以百分比为主要形式的描述性分析,又有深度的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 (卡方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 1,关于职业发展教育“指导思想”的调查分析 (1)经过对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专兼职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96.6%的人听说过职业发展教育;在其重要性方面,45.7%的人认为职业发展教育“重要”;39.7%的人认为“比较重要”,两者相加的比例达到85.4%。 为了解不同职位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笔者运用皮尔孙——卡方(X2)检验,统计显示:在知晓度的卡方检验上,X2=O.540>0.05;在重要性认识的卡方检验上,X2=0.594>0.05。也就是说,校领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教务处长、学生处长、专兼职工作人员这些不同职位的人对职业发展教育都有一定的认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比较一致。但学生对职业发展教育知晓度与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差距较大,将近50%的学生没有听说过职业发展教育。 (2)在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关系的理解上,比较分散,只有23.俨/o的人理解得比较全面,认为两者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动态与相对静态、全程与阶段性”的关系。这说明在校领导和中层领导中,大多数人(占 76.1%)对两者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调查同时显示:77.6%的学校在专业的培养方案或教学大纲中有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目标的一般描述为:毕业教育、专业导读、就业指导。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计划文字表述中明确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要求;开展学生人生导航和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确定科学的职业定位;帮助学生规划合乎职 业所需的生涯发展道路等。但面向全校下发有关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文件的学校只有21.8%。下发的文件一般为<毕业班学生就业工作计划》、《关于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 说明大多数学校都确立了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目标,但还没有成文的计划或规划,不成体系,在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目标上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3)校领导每年参加本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题会议的统计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一次会议的校领导占 43.8%,2次或1次的有40.7%;参加过3次及以上的人数仅占15.5%,84.5%的领导每年参加的专题会议次数在2次及以下。个别
学院每年召开相关的专题会议有6~7次。 54.5%的学校实行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一把手”校长责任制,分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校级领导大多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其次是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68.4%的学校在对各二级
学院(系)的党政负责人和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时,将其考核成绩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挂钩,其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比例平均为23.75%,最多的占50%。 2.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基本条件”的调查分析 在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的调查中,了解到职业发展教育的软
硬件设施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各校把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是合二为一的,各种条件也参差不齐。 (1)机构设置。在关于“是否有专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部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校领导回答“有”,63.6%的校领导回答“没有”,放弃回答的27.3%。在回答“有”的学校中列出的部门名称仍是“招生就业办公室”,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学校建立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部门。在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关于部门名称的调查中,一般是“中心”或“办公室”,大多数是独立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也有合署办公的“招生就业中心”、“招生就业办公室”。其中,只有一所学校是“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还有一所是“心理咨询室”。 部门性质:42.9%的学校为行政机关;23.8%的为教辅事务;19%的学校为教学单位。部门工作人员的编制:71.4%的学校为行政编制;t4.3%的为教辅事务编制;9.5%的为教师编制。部门性质和编制情况是一致的,行政的色彩浓厚,教研的意识淡薄。 (2)
硬件建设。平均每所学校直接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专项经费为15.1万元(不包括近半数没有直接回答的学校),超过半数学校的专项经费没有达到毕业生学费总数的1%。61.9%的学校有供个性化职业咨询的固定场所、人员及时间安排,38.1%的学校则没有。职业咨询更多地局限于谈话和心理测验,其他方式运用较少(见表1~3)。

一些比较高级的设施,如音像设备、摄像机、投影仪等,在被访的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拥有这些设备。 (3)内涵建设。调查显示:只有28.6%的学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网站。平均每所学校专职工作人员3.2人,兼职工作人员3.1人,专职工作人员总数与学生总数的比例是1:896。有的学校高达1:3 000、1:2 000。42%的学校有专门的校友资料数据库。74%左右的学校邀请校友代表回校给在校生作求职辅导,其中,68.4%的学校是不定期地邀请校友回校。 职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部门的专任教师、辅导员、院系党总支书记(院长)、外聘教师。几乎100%的人都认为专业化培训很重要,但是认为从事这项工作,应该是“专职”和“兼职”的各占50%。 在从事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所有人员中,专业背景位居前三位的是:社会学(及其他)、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心比较少。学历方面,以本科和专科为主,硕士和博士比例偏低,只有1所学校有博士学位的人员,4所学校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其中,本科为55.98%;专科为 33.86%;硕士和博士为10.16%。全部为本历的有3所学校,全部为专科学历的有2所学校。职称以讲师和助教为主(两者的比例共占79%左右),副教授的比例约为 21%,截至目前,整个队伍中还没有教授。 在从事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所有人员中,拥有技能证书情况为:有上海市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的16人;拥有高级国家“职业指导师”证书的6人,拥有中级国家“职业指 导师”证书的15人;拥有国家中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者的. 1人;无证书的39人。拥有各类证书的人数共38人,平均每所学校1.8人。比例之低,清晰可见。调查显示;近两年各校公开发表的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共有55篇,平均每个学校2.6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6篇,科研水平较低。 3.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全程化与全员化”的调查分析 (1)据统计,超过70%的教务处长和学生处长认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自己的工作关系密切。 在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起始时间上,从大一、大二、大三开始的学校的比例分别为:64.7%,5.9%,29.4%。即超过半数的院校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职业发展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3%,但组内差距较大,从10%到100%不等。 关于何时开始接触和认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回答表明: 71.1%的学生是从大二和大三开始接触和认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57.8%的学生表示,在入学教育中没有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 (2)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育不适应毕业生就业要求的主要方面,大家看法比较一致的有:教材、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科研实践;教学方法、实验手段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缺少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但也有部分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认为是由于专业设置不当;课程体系、配置不合理;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合人才市场供需要求造成的。 (3)在“高校对毕业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为哪些?”这一问题调查中,为大家认同的依次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求职就业的技巧和方法的培养;相关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准确定位;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最为大家所重视。 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未来几年内,可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回答中,排在前4位的是: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改革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毕业生调整本人的就业期望;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同时,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政策导向;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的招聘取向;提高就业市场的规范化程度;社会提供的就业保障条件也受到重视。 学生们认为,对毕业生开展的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为:求职就业的技巧和方法的培养;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相关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准确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和设计。很明显,毕业生更注重求职的具体问题的解决。 4.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建设与实施”的调查分析 (1)据调查,52.9%的学校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47.1%的学校没有开设。在开设本课程的学校中,平均学时为22学时,平均学分为1.5学分,大都在第5或第6学期开设。课程的类型为公共必修课。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方式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毕业生思想教育活动,职业发展教育讲座、报告,个别咨询,毕业生创业教育。 (2)调查显示:85.7%的学校尚未开展职业测评,仅有2所学校表示“为学生提供测评结果分析等个体辅导服务”,其形式还是纸笔形式和软件形式(单机版),没有采用形式(网络版)。约48%的学校有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学生社团或组织,如上海电机
学院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上海商
学院在大学生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就业管理委员会等。调查表明:34.1%的学生拥有1个技能证书; 37.0%的学生拥有2个技能证书,24.2%的学生拥有3个技能证书,4.60/o的学生拥有4个以上(含4个)证书。即, 71.1%的学生拥有1~2个技能证书,毕业生人均拥有的技能证书(除大学四、六级和机一级)约为2.5个。 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停留在校园宣传和创业教育讲座,仅有1所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3所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尚没有学校出台鼓励政策,给予创业经费支持。 在创业教育方面,学生们表示:校园宣传的形式最为常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形式;其次是创业教育讲座和课程;再次是学校鼓励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等;而创业经费的支持是最少的。 (3)对于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大家比较赞成的形式依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团队辅导、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课堂教学、多媒体放映。学生对学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等的满意度调查见表4。

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学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评价为一般。评价为“高”的均不到20%。 (4)对毕业后学生的跟踪关注期情况:1~3年的占 57.1%¨年以内和3~5年的均占14.3%;长期关注的占 4.8%;9.5%的学校没有表示跟踪关注毕业生的情况。仅有 28.6%的学校统计过毕业生毕业一年之内的跳槽率,平均眺槽率为23.9~/6。71.4%的学校表示建立了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但仅有33.3%的学校有相关文件或专题会议记录。 此外,据统计,各学校获得的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奖项共7项,其中:国家级的有2项,上海市的有5项。 二、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各方努力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层次整体不高。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调查分析显示,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在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认识上,大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但对其内涵和本质还认识不足,思想比较明确的只占 23.9%左右。与思想认识的现状相对应,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也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2)基本条件方面,
硬件基本到位,关键是内涵建设不足。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差距较大。工作部门的独立性不够,行政色彩浓厚,教研程度较低。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更须加强,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背景、年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3)全程关注、全员重视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专业设置、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尚未真正渗透和体现职业发展教育的思想。(4)具体措施方面整体而言,差异显著,差距相对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不到位;职业咨询不够深入和专业与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面对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参差不齐的现状,急需一个系统性的评估方案和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评估,可以规范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通过评估政策的导向作用、监督作用和诊断作用引导高职院校强化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目标、规范标准、改善管理、提高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 [1]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沪教委德[2005]22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